第1篇: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
一、藏族民间舞蹈的现代特征
(一)多元化
青藏高原拥有极端而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而地理、气候环境则直接影响着当地的体育文化的形成。由于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等原因,也造就了在青藏高原地区所孕育而出的文明的独特性。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性较大,在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时,人的自我调节也造就了藏族民间舞蹈多元化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川藏边界的民族走廊上的少数民族就有:阿昌族、白族、独龙族、哈尼族、景颇族、基诺族、拉祜族、傈僳族、纳西族、怒族、羌族、彝族、普米族、土家族以及藏族等“藏缅语系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包括在舞蹈上的相互影响,也促进了藏族民间舞蹈走向了更丰富、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二)传承性
舞蹈文化是人类对自身、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结果,既是对人类自身情绪的表达,也是人类为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体现。当文字还未形成之前,舞蹈和语言则是作为载体而流传下来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文化的代代相传也是将历史不断传承的一种形式。锅庄舞由藏民族文化发展而形成,藏民族既是锅庄舞的创造者,也是锅庄舞的承载者。正是由于这一种族内文化的传承性质,造就了传统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非物质形态”内涵,并将族内文化的不断传播与辐射,并影响着其他民族的舞蹈文化,以其他民族、社会为载体,将藏族民间舞蹈文化更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因此,将传统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纳入在高校的人文教育中,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摇篮,对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也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三)融合性
正是由于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质,决定了藏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性,意为当前的藏族民间舞蹈皆属于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舞蹈的形式与内容被保存与传承。而社会的发展是向前行的,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冲击尤为激烈,随着当前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在当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由对抗性走向了融合性。藏族民间舞蹈的融合性,能够有效地促进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包括与现代舞蹈的融合。譬如:在锅庄舞中加入更多现代的元素,包括更现代化的服饰,音乐的节奏感等元素,以此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将藏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界限降低,更有效地传播和普及了藏族民间舞蹈文化。使得藏族民间舞蹈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种的娱乐需要,也使藏族民间舞蹈文化顺应了当下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藏族民间舞蹈的困窘和憧憬
自工业化革命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的高度工业化,导致了社会的加剧分化,以及越来越精密的分工系统,不断导致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而人们之间的关系维系,也有血缘转为了业缘。如今,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更高效的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不断的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导致人们的逐利意识的增强,因而导致了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匮乏。对于传统的藏族民间舞蹈,人们的关注度也逐渐下降。在全民消费的时代,由于现代舞更具大众化、生活化、体育化,则是人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而对于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也不可离开对于其的变革,只有更具现代性的藏族民间舞蹈,满足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以及时代的意义,才能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持续发展。通过将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的有效融合,不但能够为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提供更多元化的途径,也为现代舞提供了更多样的元素和血液,并不断促进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的共同发展。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
藏族民间舞蹈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内容,并独具一格的特色,是藏民族的艺术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加强对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创新,将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有效融合。
(一)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的融合
藏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与藏民族的文化、经济、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藏民族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惯等也都影响着藏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藏族民间舞蹈的律动上,主要的特点为膝关节的屈伸与颤动,要求舞者在舞蹈时通过对膝关节富有弹性的松弛,以及上体与手臂形成自然的变化,使舞蹈富有整体感。在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组合上,其规律为:“四步回转”、“后撤前踏”等。譬如:在慢板抒情、动作优美的“弦子舞”中,由舞者围成圆圈,甩动长袖,向圈内的靠拢和散开,并在舞蹈中歌唱,使得舞蹈充满趣味性与生动性。
而现代舞的特点则是音调清晰、节奏分明,极具运动性与节奏感。现代舞的灵活性较强,动作也较为简单,使得在现代舞中加入其他舞蹈形式的可操作性极强。譬如:在《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舞蹈中,按照传统藏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则需要舞者通过“弦子舞”的舞步,以及甩动长袖以表达农奴自由之后的愉快心情。通过将现代舞融入其中,增加吸腿、小跳等动作,则更能表达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在藏族民间舞蹈的整体形式上是以“柔”为主的,而现代舞则强调了“刚”的部分,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观赏性,也能使参与舞蹈的舞者得到对形体的训练,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对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全面发展。
(二)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递
对于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仅体现在对舞蹈形式的继承,更应加强对其文化的传播。而舞蹈教学作为保护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在舞蹈学院中开设更专业的藏族民间舞蹈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学生对藏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不但对藏族文化起到了传播的作用,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
对于藏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可借鉴京剧的例子,在京剧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现代化文明的冲击,使得人们对京剧的关注度降低,但是通过将京剧融入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更符合当下价值观的京剧作品,而使得京剧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不仅起到了对京剧文化的传承,也将京剧传播到了国际上的舞台。对于藏族民间舞蹈文化也一样,通过将藏族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的有效融合,使得藏族民间舞蹈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而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持续加强,人们生产效率在不断提升,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因此人们劳动时间的减少而收益的增加,都促进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包括对舞蹈的关注。而藏族民间舞蹈作为优秀的人类艺术瑰宝,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有效地与现代舞蹈融合,才能使藏族民间舞蹈文化得以更全面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拥措拉姆
第2篇:浅谈藏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山脉横亘绵长、雄伟高峻、名山广布。地处我国西藏自治区和西南边界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达2450公里,主脉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为世界之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它的中段——中国与尼泊尔边界上。冈底斯山脉与它平行,其主峰“冈仁波齐峰”,是佛教徒们崇拜的圣山。此外,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等,都是白雪皑皑、冰川纵横的著名山脉。
在藏族神话中,青藏高原原是一片江洋大海,后来,海中出现了一条巨大的五头毒龙,兴风作浪,使岸边的人无法生活。这时,天上飘下来五位仙女,她们施法术制服了毒龙,又喝令海水退去。“于是,那五位仙女,变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五座峰,那为首的翠颜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玛”,因此人们亲切的称珠穆朗玛为“神女峰”,生活在高原上的人,长年面对着那高耸云端的冰峰雪岭,观赏云霞瞬息万变的景象,自然会产生许多美妙神奇的幻想,给他们的民间舞蹈也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一、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舞蹈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有人口459余万,其中约有200万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甘、川、滇等省。
藏族早在公元7世纪就建立了吐蕃政权,有高度发达的农耕与畜牧文化,在文学艺术、医药、建筑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在自然环境方面,根据藏族居住区地形、气候的差异,大致可分为谷区、草原区和林区;各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都有许多不同。
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海拔2000~250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适于农作物生长,如西藏的拉萨、日喀则、江孜;四川的甘孜;云南的迪庆等地区。这些地区自古以来人口集中,文化发达,农耕技术比较先进。
草原地区:地势险峻,区域辽阔,海拔平均在3500米以上,属大陆性气候。该地区水草肥美,人口比较稀少,为藏族主要牧区。如青海的玉树,甘肃的甘南,四川的阿坝等藏族自治州的北部。
二、宗教意识在藏族民间舞蹈中的体现
藏族民间舞蹈多是载歌载舞的形式,有舞必歌,歌词与舞蹈中常融入很多宗教文化的成分,反映出人们的宗教意识。例如:歌词中常歌颂活佛、喇嘛与寺庙,因为这些是人们心目中神圣之化身;舞蹈中多表演孔雀,因为孔雀是神鸟,吉神的象征,可以逢凶化吉,或是把近似“六字真言”的祝愿词作为开头,祈望平安。
喇嘛教是藏族原始苯教和佛教结合的产物,是藏化了的佛教。藏族是一个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民族,喇嘛教后来成了西藏统治阶级的唯一正统教派,一千年来深入到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对藏族人民生活及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少年来藏传佛教——喇嘛教不仅强烈的影响着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同时也长时期的渗透到藏族的历史、文学、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建筑、戏剧及歌舞艺术之中,如歌舞中的歌词都是统一的藏文,多以颂扬佛法,赞美神灵以及歌颂统治者为内容。
三、生活习俗对藏族民间舞蹈的影响
藏族人民大部分居住在山区高原,气候寒冷,长年裹裘披袍,为了适应劳动和高原气候的多变,人们常常将袍子的上装解下,将两只袖子缠绕在腰间;有时也将一只袖子斜披在身后,形成了藏族服装独有的特点。由于跨部服装和装饰物的拖累,加上筒靴的肥大,使脚部动作沉重拖沓,这也直接表现在舞蹈中,站成了坐胯松腰的基本体态和移动重心时腰部左右摆动的基本韵律,以及行进中的各种拖步,上下山时膝部的大幅度弯曲,也是藏族舞颠膝动律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跳弦子,跳锅庄或跳踢踏,在欢舞过程中经常要向舞者敬酒,敬酒表现对舞者的尊重、赞美和友情。酒是高原藏族人民常年必备之物,家家户户都有储酒酿酒的习惯,既有低度的青稞酒,又有烈度的白酒,男男女女,老人小孩都能开怀畅饮,以酒寄情、以酒结友、以酒抒歌、以酒欢舞。
在巴塘和康定就有三种流行的酒歌,旋律优美婉转,感情真挚自然,气氛既热烈又朴实,既歌又舞,歌词往往是即兴编创的。敬酒时每人必敬三巡,被敬者在饮酒前习惯用右手中指蘸酒少许,向上向下各弹一次,以示敬天敬地,祝福丰收吉祥。
四、藏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形式,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上,体现在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而增添不同的色彩。例如“孔雀吃水”这一形式,半农半牧区中甸“锅庄”的表演,牧区色彩较重;农区四川巴塘的“弦子”表演此舞时,农耕生活的气息更浓。两者开始时对唱问答的歌词多近似,但模仿孔雀起舞时,其形象则有明显的不同。中甸锅庄的“孔雀吃水”,跳舞将近尾声时,专门由一两名男子表演孔雀,表演者抓着长袖平伸两侧、交换屈抬一腿,向前、后作徐缓的旋转,在“热、瓦、冈、该、托、模”的吉祥唱词中起舞,犹如雄鹰展翅,更像神鸟飞翔。在歌颂孔雀的舞蹈中,为何会出现模仿鹰的动作呢?如前所述,鹰在藏族人们的心目中是神鸟,孔雀也是神鸟,在宗教文化的基点上,两者自然融合于舞蹈中,体现藏族虔诚的宗教心理,尽情抒发人们美好的愿望。于是形成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成为高原农牧文化独特的舞蹈形式。
藏族民间舞蹈真实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劳动生产、风俗习惯、恋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无比深邃的舞蹈文化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闪烁出更加绚丽耀眼的光芒。当我们较多的了解了藏族宗教、历史、文化发展、生活环境和风情习俗之后,在了解了藏族人民在表达感情上的自然、真挚、深沉和朴实的特点以后,才有可能使我们在表演藏族舞时,有更丰富和更深刻的感情内涵,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和气魄,才有可能开拓舞蹈更深更宽的表现领域,展现出藏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艺术魅力。
作者:陆松海
第3篇:探析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动物形态模拟
动物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伙伴,两者之间有着特殊而亲密的关系,也由此产生了诸多与动物有关的文化形态。在人类的各种仪式中都有对动物形象的表现,其中舞蹈动作对动物形态的模拟更为明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能看到具有图腾意义的原始舞蹈痕迹,也能够看到很多人类单纯模仿动物形态而创造的舞蹈,如汉族的“龙舞”、“狮子舞”;蒙古族的“马舞”、“雁舞”;傣族的“鱼舞”、“孔雀舞”;朝鲜族的“鹤舞”等。藏族民间舞蹈中也有大量模仿动物的舞蹈,如“鹿舞”、“野牛舞”、“雄狮舞”、“犬舞”等。本文对藏族传统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图腾舞蹈及模拟动物形态的舞蹈作一简要探析。
一、动物图腾崇拜与模拟舞蹈
对舞蹈来说,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响颇深。众所周知,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形式,围绕图腾,曾产生了大量的舞蹈造型。“图腾本身就具有一种凝聚力,它既是一种原始的信仰体系,也是维系氏族内部整体力量的社会结构。因此,图腾舞蹈强调舞者与图腾的同源性和相似性,并且在外表体态上模仿图腾的形态,深信自己是源自相同的祖先图腾并具有血缘关系,分享图腾以增强自己与群体的认同性,这也是图腾舞蹈的要旨。”原始氏族图腾舞蹈把作为“我的血族”的动物形象投入舞蹈的表现中加以膜拜、祭祀。因此,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祭祀、狩猎、庆典时都会进行图腾舞蹈,这些模拟图腾的舞蹈至今仍生动、形象地保留在民间舞蹈中。
1、大鹏崇拜与模拟舞蹈
大鹏是藏族苯教神话中的一只拓荒宇宙、开天辟地之神鸟,苯教认为宇宙乃鹏之天地,大家都把善行归功于它,故藏族人把大鹏视为神圣大鸟和保护神,是至高无上的神鸟,其造型多高置于佛龛顶或经堂廊柱顶供奉。
在藏族舞蹈中,展现“大鹏”动作的舞蹈颇多,以“哈玛舞”(征战、演兵舞)为例,其基本动作以身体的轴向转动为主,舞蹈动作多为右脚起步的踏、蹲、跳,模拟飞鹏敏捷、机灵的形象。在古羌姆舞中,一些表演者在表演时十分注重对大鹏形态和习性的模仿,如展翅、抖翅、飞翅等诸多姿态。这种姿态多注重舞蹈动作柔韧,手臂多在两旁上扬,似鹏飞翔,上身以拧动转体为主,舞姿优美流畅。
2、牦牛崇拜与模拟舞蹈牦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伴随着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藏族人认为,牦牛是为藏民族的生存而来到雪域高原的,是藏族人生存之本,生命之源。在古老的苯教创世说中,牦牛还被视为创世大神。
在藏族宗教舞蹈羌姆中有表现“牛神怒宰鬼首”的情景,舞者用摇头、晃身、颤步、吸腿跳步、刨步等鲜明的动作充分表现“牛神”对“鬼首”的憎恨之情。四川康巴藏戏中的杂耍舞蹈表演《牦牛舞》中,表演者披着牦牛道具,动作幅度较大,多以跳跃、翻滚为主。甘肃天祝白牦牛舞有两种跳法:一种是专门的男子舞蹈,人数不限,动作主要模仿牦牛的外部形态和与猛兽抗争的场面;另一种是佩戴牦牛头道具,由两个人配合表演,一人顶道具头部饰牛头,一人俯身屈背环抱饰牛头人的腰部配合扮演牛尾,似汉族狮子舞,动作多为跳、翻、跃、滚地等。牦牛舞在西藏各地藏戏中更加普遍,是各类演出中必演的节目,并且往往成为重头戏和最受欢迎的表演。
二、模拟动物步伐
事实上,当人们用舞蹈模仿某种动物时,必定要对该动物进行仔细而深入的观察了解,把握其习性及动作特点,这样才能使模仿达到更像的效果,因此,模仿舞蹈的产生过程正是对被模仿动物的了解过程。藏族人经常与牛、马、羊、犬等四肢类动物打交道,对他们非常了解,因此很容易通过模拟这些动物的步伐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久而久之,这种动作形成了藏族舞蹈典型的步伐特征,由此产生的体态语言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舞蹈。我们从现在的舞蹈步伐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出模拟上述动物的典型动作,比如:刨步、撩步、点跟步、跺踏步、点颤步、踹步、蹭步、踢步等等。
1、刨步刨步主要模拟动物用蹄子刨扒食物或急躁时站立不安、前肢交替刨地时的状态。舞蹈中的刨步,其动律特征是:双膝下屈时动力腿向前稍微延伸,脚尖在撩膝时脚掌轻轻搭落地面,并做刨地状拖回同主力腿一起直立。刨步步伐种类有前刨步、后刨步、颤前刨步、颤后刨步等。
2、撩步撩步是藏族民间舞蹈中最典型的步伐之一,也可以说是藏族舞蹈的核心步伐。四肢动物行走时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抬前脚时膝部关节处于弯曲状,落地非常轻盈,并且习惯用前蹄触摸地表,它们的前蹄非常灵活并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撩步就是模拟动物膝部关节的抬撩即迈步行进时腿部的运动状态。舞蹈中的撩步完全与动物膝部关节的运动规律相同,其动律特征是,两个膝盖同时下屈,在伸膝时动力腿抬起来离地面约15度,同时在上伸时膝盖轻盈地下垂,小腿随着惯力微微向前撩并伸膝。撩步步伐种类有三步一撩、退踏撩步、撩腿颤步、前后点撩、一步一撩等。
3、点跟步在舞蹈语汇中“点”为轻盈的意思,“跟”指脚跟,其动律是主力腿膝下届时动力腿上抬至大约45度,脚掌呈勾脚;在主力腿上伸时,动力腿下拉脚后跟着地,膝关节要有高度的韧性和控制力。点跟步是模拟动物悠闲散步时四蹄轻点地的行进状态,“一点一吸”,模仿动物坚硬的蹄子蹒跚散步在草原,山坡上的轻松状态。点跟步步伐种类有一步一点、三步一点、前后交替点步、点步捻转、颤点步等。
4、踩踏步跺踏步指用脚掌用力击地,发出强有力地节奏声。跺踏步是模拟动物在走路时四肢强有力的跺踏时的状态,跺与踏的区别在脚掌发力的轻与重。做跺踏步动作时膝部关节要有很好的控制力,主力腿有力地控制动力腿,使动力脚掌在落地时踏在地面上,发出鲜明的击地节奏。腿部动作丰富多变,小腿尤其灵活,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且轻重分明;“果谐”舞步,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在西藏昌都“果卓”中有一种“哑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震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如同蹄质坚硬,肌腱、韧带发育良好的高原牦牛、骏马、藏獒等在坚硬地面上踏、跺、奔跑。跺踏步步伐种类有:跺点步、踏蹲步、顿踏步、抬踏步、吸腿跺步等。
5、点颤步点颤步主要是模拟动物在奔跑时四肢松弛颤动奔跑的状态。“点”指轻盈,“颤”指膝关节的动作特征。这种步伐的动作要领是主力腿屈膝上步时动力腿半脚掌点地快速颤动,落地后动力脚换为主力脚同样颤动,并向前移动。点颤步的特点是节奏快、动作幅度大,膝关节灵巧得可以快速进行前行后移,加上上身的各种舞姿,能淋漓精致地表现狂奔的骏马和粗狂的牛群。点颤步步伐的种类有吸腿颤蹲步、点颤转步、交替点颤步、平移点颤步等。
藏族民谣和古籍中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等,都是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说明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藏族舞蹈非常注重下肢的动作,可以说在藏族舞蹈中,上身的各种不同舞姿完全是由步伐的带动而形成的。
三、模拟动物形态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中至今依然保持着原始性的模拟遗存动作,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舞蹈既有原始的成分,又融会了现代人的审美和感情,但模拟动物形态依然是其中最基本的动作要领。如西藏地区果卓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雄狮的骄姿”。拉萨日喀则歌谣中也唱道:“央扎姆拉,这舞叫左右舞,左右兔子蹦,左右狐狸藏,左右狼爬行。”
藏族民间舞蹈中除了变化多端的步伐,双臂展翅和绕腰拧腰也充分体现了舞者对动物整体形态的模拟。
四川巴塘地方每逢春暖花开之际,人们欢聚一堂,歌喜节庆。通常由歌舞能手一至数人拉响牛角琴,带动众人跟随起舞。先由女子启歌,男女轮班合唱,从右向左,边唱边跳结成圆圈,“三步一踏”。“弦子舞姿舒展圆润,线条流动感强,多模拟孔雀展翅的形态,在似与不似之间,将孔雀动态融入民间舞的愉悦情绪之中。尤其该舞中的拖步、颤步、绕袖、点步转身等动作,栩栩如生地表现了飘飘欲飞如轻盈张翅的孔雀。”
后藏日喀则的鼓色玛卓中就有大量模拟野鹿奔跑草坝、大青鸟漫步、鸭飞翔寻食等动物模仿动作。萨迦寺大法会期间跳的金刚法舞是西藏最古老的法舞。金刚撅神舞的主神金刚撅是一位狗头人身的威猛之神,名叫多音雄丹,他的明妃叫柯金德丹,也是狗头人身的神。金刚撅舞蹈难度很大,必须由“羌本”(跳神导师)扮演。
绕腰、拧腰舞姿是模仿动物腰部脊椎的灵活和柔韧。在藏族舞蹈中,腰部动作幅度很大,尤其女性舞姿里中腰部位的拧、绕动律比较典型,在民谣和古籍中有“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骨,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的描述。最典型动作的就是上身下俯,踏步拧转时手臂在头顶配合腰拧转,头带动中腰回旋拧身,这与动物在驱赶落在臀尾的昆虫和用舌头舔护身躯的姿态非常相像,是动物肢体柔韧无骨美感的体现。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这些动物的体态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
模拟动物形态,是每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这种文化特性是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对动物形象的表现更是源远流长,史前的崖石壁上,留有当时刻画的动物图像与舞蹈图像;今天的民间舞蹈中,依然有各种各样的模仿动物的舞蹈。如今,专业舞蹈工作者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着力刻画动物的神态、形态以创作具有深邃思想感情的新型舞蹈动作,从而使舞蹈中的动物模仿从简单的外形模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我们认为,由民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深层的意识。正因为这些动物在藏族人的观念中是最普遍的心理映像,所以不论是艺术舞蹈或自娱性舞蹈,这一映像都会自然地流露。舞蹈中模仿动物的神态、步伐、形态是观念和心理的艺术升华,可以说模仿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促进了丰富多彩的藏族舞蹈语言。
作者:尕藏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