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教学发展传承应用研究论文(共7篇)
发布时间:2024-04-14 09:08  

  

第1篇:基于电视剧的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


  看电视剧是现代人们的一种休闲方式,电视剧中只要能使人们心理满足的附加元素、存在波澜起伏的剧情与高潮、拥有适合时代审美的形象或符号,那么它将对处于不同文化环境里的观众而言也会是同样受用。


  当我们在比较中西影视剧观念与文化的差异与考察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叙事手法时,使我们处在一个极为广阔文化视野中,让我们能够理解到当代中国的电视剧在如今时代的文化意义,更深地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电视剧对于保持中华文化趣味和艺术精神的多元性与独立性,以及维护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传统和品质、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使国产电视剧能够在好莱坞电影强压下,在美国垄断的国际影视文化市场上,为中国影视文化所争得一席之地。


  中国的文艺领域提倡“文以载道,言之有物”,以及在传统经典艺术中确立的艺术至上的审美,促使我国影视剧作一向强调作品的宣传、教化、心灵的洗涤等功能与追求高雅的艺术品格。其确实可以给予中国影视剧以丰富的文化艺术滋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影视肩负的担子,同时失去了一定的“创新感”。然而作为最主要的大众消费的娱乐方式,应有的自由轻松的天性和审美本质。一些影视研究者在重视电影的同时,也稍显忽略了电视剧,尤其是在对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价值研究。


  如今文化引进的增多,越来越多国家的影视作品以各种方式冲击着国人的视野和心灵,无论是传统的严肃与古朴,还是现代商业大片传递出的自由、创造与浪漫,都不同程度的改变并影响着中国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观念。而当前最为流行的两类境外电视剧中,无疑是韩剧与美剧。美剧侧重于给观众带来好莱坞大片式的视觉冲击,而韩剧则追求清新细腻的形式美。二者表面上风格迥异,而从文化的层面挖掘,则存在其共同的因素:


  亲近与满足观者的文化心理。柯林斯用霍斯金斯和迈鲁斯的术语“文化上的打折扣”来表示观众在观看与其文化和语言经历不相干的电视节目时吸引力的丧失。要保有收视率,电视剧作品与观者之间不能存在過大的文化差异。从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层面来看,除了各自背后的文化优势以外,韩剧对中国观众文化心理的满足是它们在中国形成热潮的根本原因。韩国与中国文化的同源性让韩剧拥有先天优势,能够较易被中国观众接受。韩剧里表现出的谦恭、善良、勤劳、伦理人情与真善美等正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所在,但是现在社会已渐渐淡漠,而韩剧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满足了观众对逝去时代的追忆和缅怀心理。对比国产电视剧,婚姻自主与自由深入民心,儿女结婚或时临时告知父母备房子家具,父母意见也已不太重要。换言之,现在的普通父母早已“深明大义”,明知父母的话已没有什么作用,何不乐得清闲顺水推舟还能搞好婆媳关系。而中国的家庭电视剧里,媳妇要么被婆婆菩萨般供着,每天嘴巴甜甜哄得婆婆提溜乱转做牛做马,要么儿媳妇与婆婆是针尖对麦芒,还有晚辈在长辈面前目中无人,兄弟姐妹之间钩心斗角,这样的电视剧情比比皆是,反应文化主流的影视作品真是少之又少,就算是有中央台主映的反映中国革命的国产大剧,展示新农村面貌的超前剧情,但总感觉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不能起到深刻有效的教育作用。而韩剧却是在柴米油盐当中、家庭生活细节中传递着朴素的爱国、爱家、爱民之道。如韩剧中几乎每一部都会不自觉的提到经济危机情况下,老百姓应该节衣缩食配合国家应对经济危机,面临经济不景气,应该如何理财才不会给国家火上浇油。尤其是民族保护主义让我义愤填膺的同时又不得不赞叹韩国文化的力量,那就是深入民心。无论什么时候,韩国农产品都是最好的,烧烤要吃韩国牛肉,吃大酱汤问是不是韩国大豆做的,连狗肉馆里掺杂了中国狗肉都不去消费,而且公然诋毁中国产品。看的时候这个气呀,理智下来却发现这恰恰是中国影视作品应该反省的。国产剧中极力吹嘘进口商品的好处,也从未像韩国输出饮食文化那样有意无意地产生相关产品的出口效应。国家大事与剧情少有关联,百姓似乎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里,没有发挥传媒影响大众的正面力量。


  而韩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形象。韩剧让外国人通过影视看到了韩国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面,质朴的情感,淳厚的民风,坚忍的性格和充满热情永不言弃的精神等。韩剧的文化追求和价值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历史上外国人对韩国人的固有印象,起到了重塑民族、国家形象的作用,意义深远。


  法歇尔.苏盖认为,“差异能充实自我并能帮助自我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自己身上发掘过去被我们自己忽略的东西。”根据福柯的观点,他者文化是自己文化的引导者和监督者,适当的文化差异能带来思维上的碰撞。韩剧中的传统礼仪、习俗、传统服饰与自然风光等也吊起了中国观众的胃口,给人们一种新奇感。


  电视剧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综合表达载体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塑造我国电视剧品牌,是我国电视剧发展的重要目标。国产电视剧包装宣传策略的科学高效、与时俱进将是我们始终前进的方向,也是国产电视剧锦上添花的营销手段。电视剧创作也要更“接地气”,更加反映民族气息,与老百姓产生共鸣,使观众产生审美期待。这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电视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作者:潘红军

  第2篇:浅析王志信民族艺术歌曲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演唱技巧


  一、人物简介及创作了历程


  (一)人物简介


  王志信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与指挥家。从20世纪以来,他创作的歌曲在群众中广泛流传,民族声乐创作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与词作家刘麟先生一同走遍了中国各地,积累了大量的创作题材,对我国的名额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创作了一系列的民族声乐作品,在音乐领域上有着很大的成就,获得了很多个全国性的奖项。创作了如《木兰从军》《孟姜女》《昭君出塞》《遍插茱萸少一人》等优秀的民族代表作品,为我国民族歌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大的贡献。


  (二)創作历程


  1958年,王志信考入中央歌舞团成为一名民族合唱队队员,受李焕之老师的影响,进行了钢琴伴奏学习,接触了很多声乐作品,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3年,王志信创编了一首女生合唱的江苏民歌《茉莉花》,随后在特别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又自学了交响配器法,对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973年—1974年,北京的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十分流行,王志信先生很积极的参与了的各个单位的音乐创作和节目排练,那段时间对他的创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锻炼。1981年王志信顺利的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在学校进行认真学习,有幸师从于杜鸣心老师学习和声、曲式分析、复调及作曲理论。其创作中运用民间素材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作品有《世界上什么最美丽》《一丛山茶花》《友谊的长城》等。陕北民歌《兰花花》是他在1988创作的,首次采用戏曲音乐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由孙丽英首唱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歌手大赛荣获得了二等奖。在当时的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广大音乐爱好者和艺术院校中广为流传。该作品标志着王志信的创作走向了成熟。在此以后王志信对自己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思考总结,对自己创作方向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从1992年以后,开始了他的民族声乐创作历程,很多的优秀作品相继创造出来,受到声乐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巩固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优秀作曲家的地位。


  二、创作特点


  (一)选取的题材类型丰富


  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是因为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他长期的努力的结果,他的创作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体现了作曲家的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手法新颖又独特。王志信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选材于传统民间故事,他很擅长利用女性的形象来讴歌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品性,在他的作品中,她们个性突出、各具其美,并且他充分运用叙事性的特点,把握人物的特点和内心的情感世界,将人物刻画的细腻丰富,生动亲切。王志信对一个特定的事件和环境,都可以作为他下一个作品的写作素材,通过作品的感召力来抒发他的爱国之情,歌唱新生活新气象,例如《牡丹颂》,牡丹作为我国的国花,象征着富贵与繁荣,他创作的这个作品,正是表达期盼祖国繁荣富强之情,王志信运用了这些重要的现实题材来鞭策和激励民众,从而增加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材除了上述的两个题材类型之外,王志信还习惯借用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来歌颂友情和亲情,例如《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就是借着清香的茉莉花来回忆母女之间的细腻情感,歌颂伟大的母爱。这两首作品都是借用一个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人来感知自然和人情的美。


  (二)作品的旋律特点多样化


  旋律是歌曲的核心和灵魂,王志信先生不断学习中国经典戏曲音乐艺术,将所学的戏曲艺术充分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运用了多种旋律风格,使作品既有民族传统优美风格又有新的时代特征。传统民歌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源泉,也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王志信以民歌曲调为基础,对歌曲运用扩展、变奏等手法,使原有的民歌作品变得更加丰富,演唱者的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歌曲《兰花花》取材于陕北民歌《兰花花》,运用了民歌中的曲调进行创作和改编,是现代民族声乐教学领域中女高音声部的代表性曲目之一,属于一首叙事性体裁的歌曲,描述了一位陕北少女兰花花抗拒封建社会的压迫,并不惜以她的生命作为代价,来追求真挚爱情的故事。歌曲中多段词,属于单乐段的四句体。中间则按照原民歌所需是数字清洁来进行音乐的改编;我国的戏曲种类也非常的丰富,王志信接触了很多关于戏曲和曲艺方面的知识,将这些与自己的作品相互融合,创作了一部部优秀的声乐作品,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歌曲《木兰从军》选自于豫剧的唱腔,使用中原地区的河南豫剧曲调作为音乐素材,跟民歌创作手法不同的是使作品的风格具有浓厚的豫剧味。另外,王志信在作品中还运用“跺板”这一京剧板式,《木兰从军》中第五段就采用了此板式。使旋律片段进行了模进,速度也渐渐加快,情绪更上一层楼,结尾的时候又突然停顿,使作品的渲染力更为强烈。


  三、王志信作品的演唱技巧


  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歌词对歌曲的表达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演唱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应该突出注意以下几个要点:我国的民族声乐都是以音长为基础的音乐体系,王志信在创作的时候也十分注重民间音乐的润腔特点,采用多种润腔技巧进行创作,比如《孟姜女》中的哭腔的运用,《遍插茱萸少一人》中顿腔的运用,《木兰从军》中拖腔的运用等等,这些丰富的润腔技巧对歌唱语言的准确和情感表达都比较突出。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这些润腔技巧的使用,更为丰富地来诠释好作品。在歌曲中地方方言对作品风格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著名歌唱家谭晶和阎维文唱的山西民歌《想亲亲》,里面大部分都是山西的方言,所以在演唱这些作品的时候,要充分掌握地方方言的特点,进行准确和细腻地处理,才能使作品的风格得以表现,才能更好的突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评价一个演唱者的演唱,除了听声音之外,还要看其情感的表现力,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尤其是演唱富有故事情节或者是具有强烈情感的作品,挖掘出歌词的深刻含义,然后在唱的时候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作品里。我首次唱《昭君出塞》这一作品时,在感情方面处理的也不是很好,咬字方面也有许多不当之处,感到唱好这首歌比较难,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其时代背景,第一段和第二段要把自己当作昭君来演唱。而在最后一段里要用第三人称的口吻来歌颂昭君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另外,王志信的作品中很多演唱的情绪比较难把握。所以不能只看字面意义,要深入到歌曲意境里。总的来说,王志信的作品适合中高级的学生,如本科三四年级及研究生层次,他的大多数作品的音域比较宽广,演唱的时间比较长,情绪转换的也比较多,所以,演唱其作品存在一定的难度,一定要具备足够的歌唱技巧,并能把握好情绪的各种变换,把握地方语言特色,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和作曲家所塑造的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出生动、丰满的音乐形象,更对他的作品进行完美地诠释。


  四、结语


  民族声乐教学路在何方?这一直是声乐爱好者们和各大艺术院校所追寻的课题,王志信的作品创作思路新颖、个性突出、旋律清新、他的作品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教学教材。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使命感的作曲家,他不仅熟知很多地方传统地方的音乐风格,而且对民歌、戏曲、器乐、唱词等也非常有研究,并运用其中丰富多彩的节奏型来塑造多种形象。既发展了传统艺术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一套很具有特色的创作风格,并赋予作品的时代意义。


  作者:樊宇红

  第3篇:新疆民族艺术在双语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走进大自然、亲近生活,欣赏民族艺术的美


  《纲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纲要》突出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强调了环境育人的思想。可见,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而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我们充分认识到民族艺术特有的价值。利用本土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在节假日带领幼儿走出课堂,参观感受民族建筑的美。利用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进行美术教学,不仅使幼儿充满新鲜感、亲切感,更能激起幼儿的探索兴趣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如我们经常带领幼儿走出教室来到清真寺,观察清真寺的建筑设计上运用了几何原理,其次在装饰设计上以程式化花朵组成反复出现的几何图形,并以此为中心,辅之以葡萄与藤叶相缠的蔓延花纹等。……,感知发现它们的装饰美。在观察中孩子们发现,原来清真寺的装饰很有规律,屋顶以线条、几何图形为主要装饰纹样,而且在墙壁上以葡萄与藤叶相纏的蔓延纹样为主;突显出清真寺的华丽、大气、庄严等。在《漂亮的清真寺》装饰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用直线、斜线、弧线、曲线还有圆形、方形、三角形装饰出具有特色的清真寺。


  二、选择适宜内容,激发幼儿兴趣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对于那些幼儿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因此只有那些幼儿直接感受过的事物才能被他们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幼儿熟悉的、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便于儿童提高注意力和兴趣。深人浅出,循序渐进。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有目的地选取民族艺术中既贴近幼儿生活而且能够让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作为主题教育活动,并认真地开展研究和探索。寻求适宜各年龄段幼儿民族艺术活动的教育领域和核心主题。在核心主题下,各年龄班根据本班的特点,生成主题的内容、形式,开展的思路和方法等,以促进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1.创设环境,潜移默化


  创设良好的环境,装饰具有民族特色的墙面和空间美,对于幼儿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为此,我们根据主题创设浓郁的民族艺术氛围,使幼儿通过环境创设,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园室内室外、门、窗、墙面、楼梯口、活动区等空间位置,对活动室的墙面、区角等创设具有浓郁维吾尔、哈萨克族、回族特色的教育环境,通过提供大量色彩鲜艳的各民族艺术图片、服饰、乐器、挂毯、手工艺品、乐器等,并分阶段、分层次地悬挂、张贴或陈设在三维空间中,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感受和欣赏各民族装饰艺术在生活中的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各民族服饰、饰品、生活用品上的纹样特征,如桃心形纹样、S形纹样、菱形纹样……,理解各民族在装饰图案时喜欢用对比色和对称图形,幼儿通过观察、交流,感受不同民族装饰艺术的图案美、形态美,在浓厚的民族艺术氛围中,体验到各民族艺术的魅力,接受了民族艺术的熏陶。


  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主题墙,肉孜节、古尔邦节、纳吾鲁孜节等都是宝贵的民族节庆教育资源,每一个节日活动都是幼儿分享、感受民族节日氛围的好时机。教师与幼儿一起穿上漂亮的哈萨克服装手拉着手、和着欢快调子,踏着节奏的舞步、幼儿不但可以听到乐器声,还可以参与打歌活动,幼儿园为孩子创设了欢乐的节日氛围激发了幼儿对生命的热爱,让孩子在欢乐的节日环境中体验生活的美好,从而萌发幼儿对大自然、大社会、对生活中人、事、物的热爱之情。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很有特点,教师、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民族特色创设幼儿园环境,让环境发挥它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2.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使美术欣赏更加直观


  哈萨克装饰艺术独特的民族特色、丰富的图案形式是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优质素材,老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中,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美术欣赏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例如:教师在网上搜集哈萨克族影像视频、收集各类哈萨克族装饰纹样,利用幻灯或者课件的形式让幼儿欣赏。另外,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备课,幼儿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欣赏到到哈萨克族装饰艺术的图案美和色彩美,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幼儿兴趣。此外,幼儿的作品在最后的评价环节也能够通过大屏幕上的展示,增强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让幼儿有成功感。


  3.幼儿主动参与,体验感受


  《纲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我们要给幼儿留有自由表达的空间,使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中心,我们成为一个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鼓励幼儿之间的交流,支持幼儿大胆进行装饰活动。活动中班级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都是对幼儿重视、信任、良好期望的体现,会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形成自尊、自信的性格。在《漂亮的回族头巾》活动中,我们在组织幼儿设计自己喜欢的回族头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始终保持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正是平时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幼儿有困难时敢于向我们求助,而我们适当的语言提示也给了幼儿解决问题的钥匙,师生间自然的交流,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4.提供丰富的材料环境,使教育内容多样化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时,尤其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纸杯,碗盘、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不同颜色的卡纸、皱纹纸、纹饰图案、装饰彩条、亮片等。鼓励让幼儿根据提供材料的性质看看适合完成什么作品。幼儿的表现也往往会给我们惊喜。比如:有的幼儿将一次性纸碗和卡纸结合起来,装饰上丰富的图案制作成冬不拉;有的幼儿将毛线粘贴在卡纸上,制作成特色靴子;还有的幼儿将橡皮泥、毛线与饮料瓶的结合装饰出精美的花瓶、笔筒等艺术品。在开展“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中,幼儿根据不同材料,通过粘、画、剪、折等不同方法自由创造出各种装饰图案。使幼儿的美术创作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操作欲望,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形式,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养成废物利用的习惯,形成了节约资源的意识。


  对幼儿纹样及构图经验的支持:如实物、图片、图书、骨式图,幼儿搜集、整理的纹样册、我们提供的范例。


  对幼儿表现能力的支持:大小不同的纸型、拓印板、各种辅助小图片、我们设计的纹样册。如在《美丽的回族服饰》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解决服饰左右对称的问题提供了拓印板、复写纸等。


  提供工具:在装饰单数盘子时,出现了图案距离大小不等的问题,尝试几次后孩子们都失去了耐心,我们适时为幼儿提供3、5、7个不同花纹数量的工具(三个花纹的工具是:把圆形分成六等份,间隔剪去三份,以此类推)投放到美工区深受幼儿的欢迎。


  三、激发家长潜在的教育能力,有效促进家园教育一体化


  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它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它来源于民间也流传于民间。对幼儿园来说,所了解的民族艺术毕竟是初浅的、有限的,这就要求家长共同合作,收集探索相关资料。指导家长尽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共同收集资料,帮助孩子了解并学习一些民族艺术文化。通过亲子民族艺术收集、民族器乐欣赏等活动,真正做到家园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民族艺术之美。我们通过前期家长会与家长培训,让家长全程参与,帮忙收集整理资料、少数民族家长进行家长助教……,在这些过程中家长教育幼儿的信心得以加强,幼儿也成为家园互动中信息交流中最大的受益者,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他们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亲子感情加深了、家园沟通增强了,家园教育正逐步趋向同步、协调。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知识,大大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教师协同家长带领幼儿参观哈萨克族农贸市场、参与社区的各种哈萨克族节日,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我们的活动实施打好基础。活动中幼儿用小手触摸着绚丽的挂毯,用双眼欣赏着五颜六色的民族饰品……,真切感受到哈萨克族装饰艺术的特征。幼儿置身其中,直接触摸、聆听、观察、感受。这种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教学方法,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还让幼儿感受到了远比现代化教育手更加刺激和震撼的效果。


  四、搭建展示的舞台,给幼儿积极的评价


  幼儿手工制作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让幼儿完成一个作品,而在于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价值和乐趣,经历和体验制作一件作品的程序和过程。教师的赏识、同伴的认可是推进幼儿自主学习的不谒动力。我们注重采用过程性评价与作品展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活动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了解幼兒,如观察幼儿是否喜爱活动,是否能自由独立地选择材料、运用材料,情绪是否愉悦,教师随时发现幼儿的新创意,及时给予激励。当孩子完成作品时,教师对幼儿的独特性、创新性、独立性、坚持性等方面的表现给予赞扬,同时鼓励幼儿人人参与评价,大胆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独特构思、表现手法和制作过程,共同分享制作的快乐。此外,我们还创设了幼儿手工作品展览角、区域角,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珍惜自己的作品,欣赏同伴的作品,让孩子用自己制作的作品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把自己的成功作品都展示出来,幼儿在展示中,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通过实践,让我们越来越感到民族艺术教育内容的博大精深,如何在双语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如何让民族艺术在幼儿心中发芽生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绝不仅仅囿于以上的些许做法,它需要我们为此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汗水。愿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们的民族艺术之花更具魅力,让民族艺术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作者:王美溢

  第4篇:保护传统舞蹈姿源发展新疆民族艺术


  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全球化、一体化的方向迅猛发展。随着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普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也以咄咄逼人之势,向世界各国扩张、侵蚀。面对这种挑战,如何保持世界各国文化的民族性、多元化,如何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已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界人士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保护传统文化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以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促进了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但是,21世纪的中国,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是面对着大的机遇,还伴随着巨大的挑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在实行开放政策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将带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影响。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而在西方消极影响的侵蚀之下,我国的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弊端,部分人只顾着挣钱,而忘记了做人;有的人只顾贪图享乐,对人生的真正意义却没有认真的思考;只追究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对人文建设不够重视。同时,随着西方的一些传统文化的涌入,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有的人甚至过西方国家的节日,而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采取忽视的态度,使得我国的无形文化财富有濒于灭绝的危险……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担优。


  二、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国舞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有数上百上千年的历史。少数民族舞蹈在很早以前就传入内地,并对中原王朝宫廷乐舞产生深刻影响,他们的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更具普遍性。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的地位,他们的舞蹈文化对中原宫廷乐舞的影响与交流,对中外乐舞文化的传播,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独特的历史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对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


  少数民族的舞蹈在祖国的艺术文化中是非常夺目的存在,其传承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渴望、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尚品德的推崇,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新疆舞蹈文化作为民族舞蹈文化中的代表,是我国民族文化重点保护的内容之一。


  三、新疆传统舞蹈文化保护的措施


  (一)政府帮助。要想对新疆舞蹈资源进行保护,发展新疆的传统艺术,仅仅只是依靠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关心,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政府可以颁布一些保护传统文化的法律条文,像保护“有形文化财产”一样保护“无形文化财产”。社会各界可以给予文化保护中的资金投入,作为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支持。


  (二)建立保护区。保护好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生态环境,建立“无形文化财”资源保护区。根据新疆实际情况评选出具有特色的艺术之乡,如,“木卡姆艺术之乡”、“刀郎艺术之乡”等等。


  (三)进行舞蹈文化的抢救挖掘工作。为原生态传统舞蹈持有者创造必要的传承条件。-,授予他们以特殊荣誉,给予他们以特殊待遇。同时,更深入地做好对蕴藏在边远地区(特别是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与各民族、各地区特有的生产方式和习俗结合紧密的“深层的民族民间舞蹈底蕴”的抢救挖掘工作。


  (四)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保存已搜集积累的各民族传统舞蹈图像资料。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图像、音频、数据等的信息处理手段,对新疆传统的舞蹈文化进行存储并保护,保证其在以后的文化发展长河中可以流传下去。


  (五)加强研究力度。要加强对本土传统舞蹈文化的研究工作。只有深入的对传统舞蹈文化进行了解,才能够更好的保护传统舞蹈文化,发展传统舞蹈艺术。为此,需要有关的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民族性格、民族习俗以及民族的生活方式等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而顺利的开展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工作,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六)进行舞蹈资源的优势转换。尽快地把已经面世的传统舞蹈文化的研究成果引进艺术创作和艺术教学,也可以组织原生态传统舞蹈的持有者走进课堂,直接参与艺术教学,做好舞蹈资源的优势转换工作。


  (七)走出国门,发扬传统文化。组织由原生态传统舞蹈持有者组成的小型表演团体走出国门,通过“无形文化财”的交流,向世界宣传新疆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同时,还可以起到推動、促进当地民间舞蹈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重点分析了保护新疆传统舞蹈文化的有效方法,对促进新疆发展民族艺术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者:库得拉提

  第5篇:新民族器乐活动对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一、前言


  中华民族艺术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枚瑰宝,是艺术高度发展与社会思想融合后的珍贵结晶,其能体现出不同民族人民的愿望与诉求,是民众在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食量。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将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出民族人民的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热情,给人一种美的陶冶和启迪。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来说,开展新民族器乐活动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但要将民族音乐教育工作全面落实,还应当是的学生本身在民族音乐素养方面的水平得到提升,这利于我国对传统民族音乐以及音乐艺术的传承及弘扬①。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当前我国政府的扶持之下,中华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日中天。特别是新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更是飞快,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兴趣班中都能感受到民族乐器带来的影响。


  二、新民族器乐活动在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


  长时间以来,由于音乐课程并不受到常规教育的重视,加上一些教育工作者对音乐课程本身的价值理解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德育及美育工作的同步发展一直无法获得足够的空间,这些都是的人们对于音乐课程的木目标和价值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开展一系列的音乐方面的探索与整合工作,例如在完成常规教育任务的同时,还将民族音乐中的优秀成分加入到课程之中,如朝鲜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传统民族音乐,从而使学生在感受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地域文化的风格及差异,并对不同民族、民族乐器中的常见体裁进行了解与认知②。在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其能够对祖国音乐文化进行了解,并增进对于民族音乐的情感体验与赏析能力,同时还能使自己的音乐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扩大,提高自我的道德观念、创造性价值及审美价值。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对民族音乐进行弘扬,应当将全国各个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开展课程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与可理解,从而使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音乐教学中同样应将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工作中。然而从当前的现实来看,学校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的教育似乎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多数的学生热衷于对流行音乐歌手的追捧,甚至还有少数的学生对民族音乐不屑一顾,这不得不引起音乐教师的重视。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教育资源,但如何将这些民族音乐资源合理进行利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③。


  笔者认为,教学老师应当对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差异进行客观分析,对其各自的优点和缺陷进行分析。流行音乐受到学生的喜爱与追捧,主要是由于流行音乐具有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以及内容通俗等特征。但是由于我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十分悠久,且风格十分明显,加上歌词意味深长,因而其同样具备很多方面的优势。所以,传统的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教师也应当同通过不懈努力向学生传授一些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民族乐器辅助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艺术价值观和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新民族器乐活动对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作为我国民族艺术文化宝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乐器是一种十分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的结晶,民族乐器是中包含很多的民族文化,并且将各个民族的生活状态都囊括在其中。由于无论什么民族的的民间乐器都是在民族居民生活和劳动中依靠智慧创造出来的,新民族乐器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地域或一个时代的音乐现象,更多时候能体现出当地民族风情中的特点,并且能将各个地方的美学观念、语言特色展现出来,同时还包含了一种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情感,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是该民族的精神载体④。


  作为国家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本身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为此,要想在校园中将民族艺术文化充分传播出去,引入新民族器乐活动是一项十分具有优势的选择。近些年来,在各大高校不断的积极探索下,将新民族乐器在民族音乐教学课程中的应用得到不断落实,帮助学校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底蕴与特色⑤。学校将校园文化创设了出来,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如果在此基础上引入新民族乐器开展音乐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增强,并且与此同时能够对民族音乐进行发展与弘扬,在民族器乐音樂活动中对民族文化进行大力传承。


  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民族乐器代表着民族音乐艺术文化的精髓,其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学校可以通过引入新民族器乐活动,从而对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进行解读与分析,进而达到教育学生与感染学生的目的⑥。将艺术和思想进行充分结合,让学生在对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提升道德素养与品质,进而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将能够体现出我国民族生活的优秀的民族器乐音乐作品纳入其中,甚至教师在课堂上都可以借助一些包含民族风情的图片辅助教学,从而能够给学生不同的视觉体验,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直观,利于帮助学生分析与理解乐曲的变化规律,并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民族艺术文化进行大力弘扬,并将最精华的部分充分保留下来。


  四、结语


  在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徐爱,各类音乐文化也像汹涌的海潮一样袭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两大方面的问题。作者当前音乐教学的工作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对对当代民族精神进行培养。


  为此,在学校开展的音乐课程教学中,引入新民族器乐活动对于帮助学生学习各类民族音乐知识、养成良好的音乐素质等均有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新民族器乐活动对于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更能够使其养成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对于学生音乐生涯的发展及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均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民

  第6篇: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及钢琴编配研究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儿女在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缔造了独特优秀的音乐文化,这是当地千百年历史生活沉淀而成的具有历史民族性和延续性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将其创新和发展,是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事情。就广西的歌曲创作而言,创新与发展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是我们发扬和继承广西传统民歌艺术的关键,只有创作出民族风格鲜明,乡土气息浓郁,饱含民族感情的作品,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和传唱。


  一、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


  (一)民歌改编的过程。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经历了民歌改编的过程,“民歌改编”是指将传统的民歌曲调进行重新提炼创编,并给予填词的方法。大量的广西民族艺术歌曲都是根据当地的山歌曲调改变而成的,例如民歌《毛主席爱我壮家人》,是由作曲家何忠三根据壮族传统曲调来重新编曲,由词作家古笛根据该曲旋律特点及思想内容进行填词,最终使该曲成为了一首广泛传唱的优秀作品。可见对一首民歌进行改编,离不开旋律创作与填词创作两个重要步骤。


  在旋律创作方面,作曲家通过下乡采风,深入当地人民的生活,采集各地民俗浓郁的原生态曲调,用不同的作曲技法将这些音调进行加工和改编,既保留了广西各族民间音乐中所含有的基本音乐素材,又有着与传统曲调形成对比的创新亮点。如广西著名歌曲《刘三姐》就是以民歌《石榴青》的曲调为原型而进行改编的,改编后的《刘三姐》既保持了原有曲调的旋律,又添加了新的变化元素,使民歌曲调得到升华,让人觉得耳目一新,优美动听,为更多的听众喜爱。


  在填词方面,作词家们通过深入了解广西山歌的“歌、谣、诵”三种体裁方式,如:“歌”有散歌,组歌,叙事长歌等,歌的曲式韵律一般为七言四句;“谣”(多为童谣);“诵词”(介于歌和谣之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再根据“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来创作歌词内容。如:通过“赋”的白描直说,“比”的借物言志,“兴”的托物言辞进行创作,或者使用“赋比兴三者混合”的创新手法,使歌词韵脚更加贴近民间生活,歌曲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性格鲜明,感情炽热的效果;改编之后的歌词配以浓郁的地方音调吟唱,更能灵活到位地表达各种人物性格、情绪和内心世界。


  (二)民歌向艺术歌曲升华的过程。“艺术歌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升华与发展,它是以抒情为主的带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独唱歌曲体裁,作曲家对这类作品往往带有深切的思想感情,在体裁与曲式的构思上也比民歌原型要严谨,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歌曲往往带有钢琴伴奏谱,如潘琦词,傅磬曲,胡廷江配伴奏的独唱歌曲《三月三,九月九》就是一首广西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所以,一首艺术歌曲的创作完成,需要经过旋律创作,填词创作与钢琴伴奏编配创作这三个阶段。但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界定标准,不能说民歌就一定没有伴奏谱,艺术歌曲就一定带有伴奏谱。但是一首成熟的经得起舞台考验的艺术歌曲一定配有钢琴伴奏谱。


  广西的民族艺术歌曲创作多用“改编与创新相结合”的手法,这种创作方法是保持其原有音乐素材和特色,对其后半部分进行创新。创作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如民族元素与时代风情相结合的《跳着好日子山过山》蓝怀昌词,傅磬曲,杨一博配伴奏;原生态山歌与新时代元素结合的《壮族大歌》梅帅元词,傅磬曲,蔡世贤配伴奏;也有充分保留原来曲调的做法如《壮族敬酒歌》,这首歌的曲调来自广西民歌《天上月亮带星星》,两者之间的主导乐句以及起止形式也基本都一样。第二是多首歌曲合并法,这种创作方法是将多首歌曲的音乐要素合并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新的歌曲,让音乐形象更加饱满突出。类似“串烧歌曲”,该体裁将多个音乐主题联合使用,连贯成为一个主题,增加音乐的完整性和情绪感染力。第三是突出民族元素的创作,这类歌曲作品的典型特点是在时代气息浓厚的曲调中糅合进民族元素,例如《北部湾情歌》,旋律方面基本听不出是哪一首民间曲调,但是在演唱的时候又确实能感受到广西民族音乐的元素。第四是与西洋歌剧形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代表作品如歌剧《壮锦》中的选曲《千山万水听壮音》。民歌改编与艺术歌曲的创作在时间上并不一定是先后出现的关系,它们可以是并列进行的,也可以是分别发展的多种模式。


  (三)钢琴伴奏在民族艺术歌曲的发展中擔任着重要角色。在艺术歌曲的舞台表演中,钢琴伴奏担任着“艺术指导”的作用,全程指挥、带领与烘托歌者的演唱,帮助演唱者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在专业院校的声乐比赛或选拔考试中,演唱者很少运用CD音响来伴奏,而是选择使用钢琴伴奏,这样能极大限度地保证演唱者的声音效果,使舞台音效更真实地呈现给观众,满足观众们的聆听需求。平时,在声乐专业的课堂上,声乐教师的教学也需要与钢琴伴奏共同完成。一首广为传唱的民歌如果没有正规的伴奏谱,会失去很多在舞台上展示的机会,阻碍它进行更广泛的流传,这现状令人叹惜。所以,每一首好的作品都应该配备有正规伴奏谱,让歌曲的艺术魅力得到充分发挥。钢琴伴奏以其极强的广泛性和实用性特点成为艺术歌曲传播的重要工具,它维系着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艺术歌曲的重要部分。


  二、广西民族艺术歌曲的钢琴编配创作概况


  (一)钢琴编配在广西民族歌曲创作中的普及情况。广西的民歌按照创作与传唱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部分:


  1.近年来作曲家们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对于这类歌曲一般都会同时编配伴奏谱,这类歌曲多数会在各类声乐大赛、新作品音乐会以及东盟艺术节上展示,但由于作品没有统一出版,所以不便进行准确的统计。


  2.2013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课书《音乐》,这是出版在中小学课本里的各民族民歌,这些作品有五线谱版和简谱版,一年级至九年级总共约收集130余首,作品均为教育专家们精心挑选和布局,所选内容既有风情浓郁的广西民族音调,又不失可爱童趣的节奏韵律,广西传统民歌在中小学生音乐课本的渗入,目的也是为了保护我国的民族艺术,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该教材至今没编配相应的钢琴伴奏谱,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自己进行即兴配弹,一些教师编配能力有限,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会因为惧怕弹伴奏而跳过部分曲目,达不到专家们预期的目的。


  3.广西影视歌曲《八桂歌典》曲集,该集把全国各地作曲家与广西本土作曲家们创作的歌曲集中起来,歌曲类别丰富多彩,反映了八桂大地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特点,展现了音乐家们的智慧结晶。题材和内容上既有嘹亮的山歌,也有雄壮的颂歌,既有革命歌曲也有流行歌曲,既有叙事性独唱也有缠绵的对歌,如《壮家妹》《美丽神奇的地方》《漓江情》。该曲集的不足是没有编配钢琴伴奏,演唱者一旦选中其中的曲目,往往会因为没有伴奏谱而不得不选择即兴弹奏或放弃。


  4.“傅磬声乐作品集”:《音乐语境融族域》,该书由广西艺术学院蔡世贤主编,内容是从著名作曲家傅磬的400多首作品中挑选出来的26首歌曲进行深入研究,这些艺术歌曲是得到傅磬本人认可的获奖作品,每首作品极具代表性,曲调优美,蔡教授带领研究生们首先对这些歌曲进行正规伴奏谱配写,接着对每一首作品进行详细分析,以创作题材之丰富性,创作手法之多样性,创作的时势性等角度为切入点,对其歌曲的文学性,地域性以及钢琴声部的烘托性等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很好地帮助歌者理解作品,可以说是钢琴伴奏的典范之作,也是代表了本区域的伴奏学术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对完善我区其他艺术歌曲作品的相应伴奏编配及分析研究起到了学术引领性作用。


  通过对以上四类歌曲作品的编配普及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只有第一部分与第四部分内容含有钢琴伴奏,而第二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歌曲”及第三部分“《八桂歌典》”中的歌曲尚缺乏钢琴伴奏,偏偏这两部分更贴近人民的生活,为更多的人群接触与传唱,所以,为中小学音乐课歌曲进行伴奏编配,显得尤为迫切。综上可见钢琴伴奏的创编在我区仍然发展落后,存在的这些学术空缺,需要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投入时间和热情来完成。如何做到高质量完成钢琴伴奏的编配,需要熟练掌握钢琴编配技法。


  (二)民族艺术歌曲的钢琴编配技法分析。钢琴伴奏的编配与作曲一样,需要扎实的作曲理论基础,在编配过程中同样要仔细分析旋律的风格特点,准确理解作者意图,紧紧抓住歌曲所表现的民族元素,根据不同的调式、调性,曲式与体裁进行创编,使伴奏织体能恰到好处地为旋律服务,准确地烘托主题内容,与歌唱者融为一体,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以下是比较有效果的一些创编手法介绍:


  1.为民族艺术歌曲编配钢琴伴奏,首先应注重民族器乐的音色模拟。这方面可以借鉴钢琴音响创作手法,如“歌圩文化”中的钢琴元素,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广西壮族人民会举办“以歌为媒”的歌圩活动中,人们通过歌唱表达壮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例如,在钢琴作品《歌圩》中,就选取了广西德保壮族一首山歌的曲调和主题,通过对调性以及织体等边走手法,全面地向我们展现出了壮族民歌中的大二度音程的特色,织体方面利用左手的“八五度”和弦为我们展现壮族地区清晨的宁静氛围,这种钢琴创作手法可以运用到歌曲《盘歌》的伴奏中去。


  2.其次要注重节奏模仿,如铜鼓作为壮族人民的精神象征,有着代表财富、地位和权势的作用,它声音洪亮浑厚,形象地展示出壮族人民豪迈勇敢的民族精神。在节日祭祀中,用铜鼓作为打击乐器被视为是吉祥的象征,陆华柏先生的钢琴作品《东兰通鼓舞》,就是受广西壮族铜鼓节奏的影响而创作,曲中双手低音二分音符向纵向的五度音程扩张,与伴奏中的低音旋律化异曲同工,在蔡世贤编配的《壮族大歌》中也运用了这一技法,节奏鲜明的织体将壮族人民铿锵有力的民族特点显现了出来。


  3.为了使伴奏音响更具色彩,在编配时可以多采用大小二度或非三度叠置的和弦,或者附加外音的和弦来取得丰富和声色彩的效果;对于那些调性与和声复杂的歌曲,可以使用复调手法,丰富旋律线,通过和声的意外进行来增添和声的层次,运用的手法靠的是大量的使用“离调和弦”的进行。一些经典的唱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藤缠树》,为追求新意,还可以采用自由式弹法,适当在旋律的空隙处演奏一些和弦内的自由节奏,高潮的地方还可以引用交响音乐的织体,如《藤缠树》先是用了山歌的方式作为开场,让弹性线条得到完美的润色,充分地体现了民歌线条与钢琴的融合,到了最后一段的合唱部分,要充分借鉴钢琴曲《劉三姐组曲》中的钢琴交响诗的手法,弹奏效果大气热烈,极具震撼效果。


  广西艺术歌曲创作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种趋势下,钢琴伴奏的创编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歌曲创作齐头并进,及时弥补学术空缺,在创编中准确地把握民间音乐元素,恰当表达思想感情,与歌者一起展示民族音乐(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74页)的魅力,促进艺术歌曲的繁荣发展,让民族瑰宝得以传承,发扬,使美丽动听的广西歌曲唱遍全世界。


  作者:莫恭莲

  第7篇:浅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在中小学中的教育与传承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历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艺术对学生个性的完善、心灵的健康、智力的发育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虽然中国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很多思想都与现代的教育工作不符,而中国现代的艺术教育改革相对于西方来说,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有了些许的调整,但大体模式并没有变化。


  进入21世纪,随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国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愈发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


  艺术教育能够调动学生的口、耳、手等多种器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艺术能够促进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如音乐是能使人产生回忆的艺术,音乐的旋律随着乐曲进程的不断变化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同时艺术能够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欣赏艺术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形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艺术也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人们虽然认识到了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的重要性,但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在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学生心态


  虽然在2008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但实际上,艺术类课程还是远远无法与升学有关的“主科课”相比拟的。学生虽然不至于连五线谱和高、低音谱号都不认识,但在心理上就将艺术类课程当作“副科课”,认为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类课程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课堂纪律松散的现象,这些都使得艺术类课程教师的课程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


  (二)教师培养


  在很多的调查中都表明,部分学生“喜欢艺术,但不喜欢艺术类的课程”,而不喜欢艺术类课程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内容与生活距离太远、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死板等,这些都与艺术类课程的教师有着一定的联系。甚至有的教师还有不认真备课、提前下课的行为。虽然教育部有着相关的规定,但这些也都只停留在字面上,没有真正改善艺术类课程的尴尬局面。为了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中小学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培养工作也必须得到重视。


  (三)不受学校以及老师的重视


  艺术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道德完善以及智力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国家对艺术类课程的课程量有着明确的规定,要求将艺术类课程放到应有的位置。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挪用几节艺术类课程来为学生“加餐”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初三、高三两个年级,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音乐课、美术课等“副科课”基本成了摆设,即便没有被占用,也经常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场所。


  并且很多老师也觉得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不像语数英等课程一样重要,存在一种轻视的心理,认为自己就算在课上下大功夫也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属于“投入高,回报少”,从而不愿花费心思去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认为“得过且过”就可以了,对于学科任务也只是敷衍了事。这些都使藝术类课程的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


  (四)少数民族艺术在艺术类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


  现在的艺术课程中虽然有一部分是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少数民族艺术,但这一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尤其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部分书本上所规定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在实际教学中。


  这种情况在艺术类课程中都有体现,这对于我国民族艺术的保存十分不利,很多民歌、民乐、民舞都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这些都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人们的自觉保护。


  二、艺术在中小学中的教育与传承


  艺术的教育与传承问题在现阶段是很难改善的:例如改善生活中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艺术氛围,这些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对家庭、社会氛围以及对艺术的接受程度加以改善,这些都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的;对于环境、多媒体以及艺术相关用具等方面的改善,一些少数民族艺术流传地区处于偏远山区或者农村,这些地区还可能存在着温饱问题,让人们在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时候将精力放在艺术上显然是不现实的。艺术的发源时间也是在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有了闲暇时间之后。虽然有很多的困难,但艺术还是需要传承下去的,特别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少数民族艺术。我们只能去试图解决一些现阶段能够解决的问题。


  (一)端正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态度


  艺术教育虽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艺术类课程是“副科课”的概念还是深入人心,许多人对于艺术类专业的人还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专业学习艺术的人都是因为成绩不好,不得已才转而学习对语数外要求不高的艺术。从古至今,人们就将艺术的作用限制在了“陶冶情操”之上,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兴趣爱好,是人在闲暇的时候所做的、能够耗费时间的工具。要想在根本上更正这个概念,需要将艺术列入中、高考中来,使艺术教育成为应试教育中的一部分。现在虽然也有特长生的艺术类考试,但终究也只是针对少部分人的,很多人抱着“随便考考”的心理,并不是十分在意特长生的“加分”。而且特长生的考试仅仅依靠的是天分,甚至在参加考试时并没有接受关于艺术的综合理论知识。如果以这个为全体的标准肯定是不公平的,实施起来也会打击很多人的积极性。


  因此建议国家教育部能够将艺术的理论知识列入到中、高考的考试范围。虽然个体的天赋存在差异,对于一些方面的成绩评判会有一定的不公平性,但对于艺术史、乐理等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的科目,都可以作为统一考试科目来进行。用“应试”来使所有人都进行对艺术知识的一般了解,让所有人都具有最基本的艺术知识,从而为改善生活环境中的艺术氛围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开设综合的少数民族艺术理论课程


  在研究生之前,小学、初高中都没有开设少数民族艺术类的课程,而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普通高校艺术类院校普遍没有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只有在其他艺术类专业才有少数相对沾边的课程,但也只是较为专业化的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等课程,对于综合性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而由于没有初等教育的铺垫,直接上升到研究,使得这门课程的接受度并不高,很多学生对于这门专业都不是十分了解。即使想要报考,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没有系统的方向,许多专业书籍在网上、书店都很难找到,这都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推广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总体而言,少数民族艺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的处境并没有如“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等艺术类学科那样获得相应的优待和认同,反而备受冷落。而现在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问题已经十分严峻,没有了这些“后备力量”的推动,就无法更好的保护、发展少数民族艺术。虽然政府用青歌赛等比赛类的方式来推广少数民族艺术,但只有在理论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欣赏艺术。因此建议在中小学中开设少数民族艺术类的课程,让少数民族艺术走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三)培养合格的艺术类教师


  一个合格的艺术类教师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认真的态度、选择合理教学方式的正确判断等。我国中小学的艺术类课程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处于“学”的被动地位,这也是我国中小学大部分课程的主要模式。这种单纯的教与学的模式限制了中小学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他们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的同时,也将艺术教育分为学生与讲台两个部分。


  教学方法的优劣与教学质量是密切相关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不适当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从而收效甚微。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艺术教育不能如同语数英等课程那样严肃而循规蹈矩,而应该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领悟。


  (四)制定相关的艺术监管机制


  在培养教师的基础上,还应该制定相关的监管机制。艺术教育不能只靠教师的自觉性,也不能没有规则的任由教师自由发挥。应当出台相关的监管机制来规范教师的教学。例如,定期抽查老师上课,并在已有评估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奖惩和规范。


  (五)将少数民族艺术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中


  现在中小学所用的教材虽然也有不少少数民族艺术的内容,但大部分都只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在一些条件不好的学校只能选择性的放弃这一部分的学习,而条件好的学校最多也只会在多媒体中为同学演示、播放相关的视频。这些仅仅停留在书面的东西并不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更多的是看过之后就忘记了。而要求教师成为“全才”,了解所有少数民族的艺术并对于这些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那么,唯有沿用大学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大学中有很多讲座,中小学也可以将一些艺术大师请到校园中来,组织学生们听讲座,普及相关知识,从而达到了解相关少数民族艺术的作用。中小学的学生不需要像大学的学生一样听一些专业性强的讲座,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在定期的教师培训中加入收听讲座的部分,安排一些能够掌握的讲座,让更多的老师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些少数民族艺术的知识,为少数民族艺术的普及打下基础。


  三、结语


  少数民族艺术,来源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同样的,它的教育、发展、传承都不能离开人们的生产生活,只有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现代化的生活中,少数民族艺术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延续。


  作者:李艺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