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不断增长,原有的住宅工程质量水平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何提高质量标准来适应市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文经过对我国以往工程质量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剖析,提出了能调动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主动质量管理模式,并提出了实现主动质量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贯彻工匠精神。
一、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现阶段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一种从上向下的被动管理模式。管理顺序是从国家→企业→工人,首先国家招募相关专家对工程质量管理现状进行考察研究,综合现阶段经济生活水平,制定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并要求国家各级质量管理部门监督实施;各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在工程实施中,严格要求并监督操作人员按技术规范和标准施工;而作为一线操作人员则只能在各方监督下被动的操作,没有自主意识,没有主动性,同时也没有成就感,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转是在一种监督下,被动的力量推动下的实施过程,缺乏内因主动力,没有可持续发展的遗传因子往往是一种死循环。认定其是被动管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规范标准的制定起因是被动的,多数规范标准的制定来源于事故、灾难,在事故发生后,对破坏进行研究,总结制定出被动预防措施,这就是规范标准的雏形,是否有效可行,要下一个事件或灾难来检验。
其次,企业的管理行为是被动的,是在地方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下,已达到验收标准和质检部门的要求而被动进行的质量管理活动,没有主动调整规范标准的权力和意愿,也没有改进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的权力和意愿,因为这样会带来验收上的麻烦。
再者操作工人是被动工作的,他们只能按照企业和主管部门的规定机械操作,以达到规范的标准或管理者的验收要求,并以此为目的,对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品质没有任何意愿,当然也没有必要,因为事实上优质优价到现在还没人实施过。
事实上规范和验收标准往往是质量水准应达到的最低界限,但现在基本都以此要求作为验收标准,有时还达不到这个最低要求,至于“限额设计”和“结构优化”更多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利用规范和标准的漏洞和模糊条款,钻规范和标准的空子,事实上是降低了作为规范的最低标准,造出低于标准的不合格产品,但仍以合格产品销售使用,这样的建筑有多少,没有人能统计出来,但大多数人仍以标准有富余,设有安全系数为借口,麻木的认为此类产品是合格的,可以使用的,就连主管质量的技术人员和领导也有这种思想观点。但事实上,按照概率分部推理,当各种不利因素集中到某一点时,这时你认为的规范富余就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
二、主动质量管理理论的提出
回过头来我们分析:为什么会形成现在的质量管理被动化局面呢?国家、企业、操作工人提高工程质量的意愿为什么不强烈呢?下文我们我将逐一剖析。
(一)主动质量管理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带着上文疑问,让我们先分析一下马斯诺人的需求理论。在住宅需求领域,让我们把该理论简单的分成三个层级:低级需求为生理需求,该需求不能满足,主体将不能生存;中级需求为安全生活需求,该需求不能满足,主体将不能正常舒适生活;高级需求我们定义为个人价值体现,该阶段主要表现在主体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的精神生活世界的实现和升华。对应到住宅建设上,笔者认为我们现阶段正处在刚刚解决了生理需求的时期。城里居民基本都有了自己的住房,农村进城的大多数买到了住房,少部分能租得起房子住,生理需求基本满足,不会风餐露宿。而同时部分改善性需求已经出现,且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人们的住房水平正在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享其屋”发展。在该阶段前,购房是以“居者有其屋”为目的的,房屋的质量、位置、节能指标、居住的舒适度不是是否购买的必要条件,能否安身入住才是首选问题,对于农民进城定居者多数属这个类型,该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市场决定工厂,市场的需求总是生产活动的指南针。这个阶段,因质量不是决定购房与否的主要指标,导致市场对住宅质量不够重视,仅从数量是大规模生产,恶性循环,造成一大批“楼倒倒”“楼歪歪”工程以及未竣工就成危楼的项目,标注使用70年的住宅,30年不到就要拆除或不能正常居住,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进城购房也逐步退出购房主力军的舞台。人们对住宅质量越来越重视,也就是正进入住宅需求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人们购房不仅仅为了遮风挡雨,更看重环境、交通、采光、配套、装饰、智能化设施,以尽大程度满足生活享受,大量改善性住宅的出现和成交,二手房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同时对住宅质量问题的投诉也明显增加。人们不再满足于仅提供居住面积的房屋,而要求环境优雅、交通便利、配套齐全、装饰有品位、智能化程度高的较高质量水准的个人住宅和配套小区,不仅关注自己家内的质量,同时关注小区的整体配套质量。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工程质量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从普通住宅向绿色住宅、智能化住宅转变,从50年住宅向70年、100年及更长寿命住宅转变,从对住宅不仅发放产权证明到发放身份证明转变,会像人的身份证一样,记录该住宅的出生、配置、功能、质量水平、绿色级别、智能化水平和使用记录等更多信息。但对这个阶段的来临,我们建筑质量管理也要做出较大的改变,从被动质量管理向主动质量管理的转变,否则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主动质量管理的定义
主动质量管理是指生产活动中人从思想上主动思考,提出改变提高工程质量的工艺和方法,经过一定程序和科学方法论证,科学可行节能省时,能更好地提升价值,经加工形成规范标准并推广使用以提高质量水平的活动。同时也表现为程序的主动性。主动质量管理与以往传统质量管理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主动质量管理是从下向上的质量管理,是由基层或者说末端提出提高质量意愿、建议和方案,自下而上的评审确认立项实施。而传统质量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命令似的,由上级提出下级实施的改进质量的方法。本质区别前者为实施者主动改变,后者为实施者被动执行。
(三)主动质量管理的实施必须基于三个必要条件
一是市场发展阶段的适应性。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一定水平,住宅市场已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房市场转变,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二是全体参与人员思想觉悟提升尤其是个人价值体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提升,且创新、追求进步和精益求精成为一种时尚且受人尊重。通过政府共给侧改革和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和宣传,国民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三是社会分配制度变得足够合理和公平。
三、提倡工匠精神是推行主动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大力提倡工匠精神
如何才能做到主动质量管理,如何提高具体执行者提高质量水平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研究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方法并予以推广呢?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发扬“工匠精神”。辅以名利引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何谓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而不仅是一种行为表现,它是以创新改进现有工作内容工艺为毕生追求并从中获得快乐的一种工作精神。它需要用心创新工作工艺,他需要经过一次次失败而坚持不懈,他需要一次次进步而精益求精,从而把从事的工作做到极致。因为它是工作者的需求,动力来自内心,故为主动工作的典范。工作者能从不断提高的工作中得到高质量高效率,同时也得到成功的精神享受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良性发展,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大动能。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创造这样的创新环境和社会分配机制及社会的荣辱观,使有工匠精神者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合理回馈,受到社会的尊重。
(三)如何推行工匠精神
在工程质量管理上,能形成这样的氛围,让一线操作者主动创新工艺,提高质量和效率,再把好的创新案例推广,提高行业质量水平,这种主动地、发自工作者内心的改进质量水平的动力,一定掀起一场质量革命,把工作者的以追求完成质量目标思维转向以改进质量实现价值为工作最大快乐的轨道上来。
当然,一种观念的形成,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几辈人的牺牲。但这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来说也是值得的,若仍沿着传统的被动地质量管理模式走下去,质量兴国是没有希望的。相信随着国民思想觉悟提升尤其是个人价值体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提升,且创新、追求进步和精益求精成为一种时尚且受人尊重。通过政府共给侧改革和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和宣传,加以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逐步重视和规范,社会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公平合理,主动质量管理模式下的工匠精神会很快实施。
(四)国际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应用
二战后,德国工业的发展、日本制造业的复苏,皆是“工匠精神”应用的典范,使两个战后没落民族走向制造强国,有较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工匠精神是制胜的法宝
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是一家螺母制造公司,全公司不到五十人的小公司。就这样一个小微企业,苦心研发20年,最终造出“永不松动”的螺母,对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含量低,技术比较成熟的螺母制造工业来说,多数人都不认为有什么提升空间。然而若林克彦社长确认为: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发展,即使是“低技术”的产品,只要孜孜不倦地加以努力,依然可以和其他公司形成差异化,树立好目标,再加上锲而不舍的努力,好运气自然会来敲门的。当然这里讲的目标就是标准,小企业更需要高标准,若想在业内脱颖而出且可持续发展,企业要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工匠精神,不仅追求合格制造,更要追求高标准的精益制造,打破以往记录,向更高峰迈进。
2.工匠精神的真谛
德国的工匠精神深植于国民的思想中,这得益于其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特有的双课堂教育模式。多数技术工匠一生生产同一类产品,但产品一直在升级,一代、二代、三代的一直发展下去,笔者认为这才是工匠精神的真谛。
从日本和德国的企业生命期是全球长生命企业最多的国家可以看出,他们经营企业也像生产一个产品一样,精益求精、坚持不懈。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企业管理中,最终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百年企业,世纪企业。
在提高产品品质方面,毋庸置疑的是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及生产态度对于产品品质的提升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操作工人是产品的缔造者,是他们用心在劳动,这是一种主动地质量管理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得出,我国以往被动地自上而下的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将逐步被一种主动地自下而上的新的质量管理模式所替代,提出并贯彻“工匠精神”是推行主动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作者:谢月实 来源:管理观察 2016年34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