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开展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是一种享受快乐和参与成长的活动方式。游戏不仅可以为孩子们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此外,游戏可以调动儿童的多重感官,帮助他们获取知识体验,提高他们的整体能力。鉴于此,本文从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着手,探讨了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发展与创新,希望能为幼儿园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2-0187-02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有效发展与创新方式是全体幼儿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鉴于我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幼儿游戏化教学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幼儿正处于对游戏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利用好学习和游戏的结合,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游戏不但可以引导幼儿更快乐地学习,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的各种生活能力。比如,在教幼儿学习《幸福拍手歌》的时候,并没有让幼儿直接学习这首新歌曲,而是先让幼儿一起唱《小毛驴》这首以前学过的歌曲,因为都会唱,歌曲也比较欢快,所以幼儿唱时也会手舞足蹈地加上各种动作,作为教师这时应引导幼儿尽量放开自己,开心地唱歌,让幼儿有个愉快的情绪。唱完后,教师应询问幼儿:“你们感到幸福吗?”幼儿的回答当然是幸福,然后根据这个插入点,教师就可以切入正题了,“那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幸福的歌曲好不好?”,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好。”这样幼儿学习新歌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并且让幼儿在唱歌的时候可以加上拍手、叉腰、拍肩、拍腿等动作,不但能让幼儿达到学习的目的,也能在学习中快乐地游戏。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区域活动
在设置区域活动时,我们必须以当前的主题活动为基础,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例如,在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中,应体现出活动的多层次性,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活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操作。此外,教師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可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成长。在主题活动“六个好宝贝”中,我们在生活区里放置了很多有益于幼儿学习拉拉链、扭纽扣的游戏,生动的卡通动物形象可以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练习穿衣服技能;此外,在区域内还投放了幼儿收集的旧衣服,让幼儿试着学穿衣或帮同学穿衣服。对于有能力的幼儿,我们提供了有关如何叠衣服的分步说明图,以便他们可以根据提示,逐步叠出不同样式的衣服,这样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还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三、建立游戏激励机制,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学习
激励机制在游戏化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激励机制要求教师对幼儿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了解。通过适当的游戏激励机制,可以培养幼儿的竞争能力和沟通意识,从而达到促进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效果。其次,教师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必须具有完善的评估体系,教师应为幼儿明确合理的评估范围,并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奖励幼儿,以确保幼儿胜不骄、败不馁,从而在教学基础上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主动小。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只有教师对幼儿进行明确的指导,他们才能随时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培养幼儿图形认知能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将图形分解成几个类似拼图的样子,通过设置奖励玩具或糖果,引导幼儿参与图形拼接比赛,最终对拼接最快的小朋友给予奖励。这样,幼儿不仅可以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还可以培养其竞争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利用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时期,游戏是一种自由,随意组织的一种活动,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如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美术游戏、区域自主活动、户外体育游戏等,这些游戏的内容非常贴合幼儿的年龄特性。有时,教师要因人而异,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动员每个幼儿积极地参与游戏。游戏教学不仅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还可以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例如在教学《一棵大树》时,为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动手操作力,让他们体验合作参与的乐趣,上课之前,教师先带领幼儿来到室外,引导幼儿观察园内一棵大树的外形。随着问题的提出,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为了使幼J[加深对大树的印象,教师引导幼儿手拉手将操场上的大树围起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还能够他们在游戏中健康成长。总之,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观性,并对幼儿进行科学和有效的指导,发挥幼儿游戏中的自主性,增强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创造力,使幼儿在学习和玩耍的过程中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