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医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医学人才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医疗事故频发,各类医疗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导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严重阻碍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步伐。医学教育应该不仅仅要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医患关系的和谐不仅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序发展,更是社会安定和谐的保证。临床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诉求与就医意愿,能有效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事件,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医患关系;临床心理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3-005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亦在深化之中,结合时代需要与临床需求,临床医学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但是随着的社会进步,人们对医疗效果的需要也越来越多样化。近年来,医患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患诚信缺失问题日益凸现。这严重挫伤了医患情感,极大地损害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导致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是医患间的信任危机,即沟通障碍。临床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诉求与就医意愿,重建医患双方的沟通信任关系,能从根本上有效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并能进一步解决医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一、医患矛盾现状及其根本原因
随着物质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但是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大量无良媒体的恶意报道,也导致了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有报道称,医患纠纷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几乎每所医院都有不同程度的纠纷案件发生。[1]从2007年“茶水发炎”事件,到2016年的“中国科学院年轻女博士在北医三院待产不幸身亡”事件、“陈仲伟医生被杀”事件、“邵东恶性伤医”事件等,仅仅十年间,医患关系就从最初的不信任发展至“杀医伤医”的程度。据统计,仅2015年一年,伤医事件就达到了51起,数据是如此的惊人,引人深思。前不久的“肾无故消失”事件再一次将医患关系推上了风口浪尖。此事件道出了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医患关系的互信度已经到了可怕的地步。
基于上海、山东、浙江及新疆地区的调查报告显示:88.7%的民众在就医便捷性评价方面持肯定态度,这说明当前我国医疗覆盖面的推广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仅有28.7%的民众对当前医患关系持肯定态度,21.6%的民众持否定态度,这说明大部分民众对当前医患关系持中立态度。在对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信任缺失”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2]
二、缺乏沟通是医患信任缺失的根本原因
无数纠纷说明,现在医患之间缺乏互信。由于沟通不够而引起的纠纷占近两年医方因素引起的全部纠纷的43.8%,有75%的医务人员认为,患者投诉的主要原因是沟通不够,有81.6%的医务人员认为,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有利于改善与患者的关系。[3]而医患信任缺失的根本原因是沟通协调能力不够。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沟通技巧不够;2.沟通效果不好。
1.沟通技巧不够是指不会沟通,具体表现为:医生不够耐心,相关的注意事项、用药等没有讲清楚;沟通不畅,医患双方不能换位思考,造成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患者不理解,不满意。
2.沟通效果不好是指沟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为:医生具有较好的沟通技巧,且对医疗过程中的种种事项均和患者进行了很好地沟通,但沟通未达到患者的心理预期,患者不满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成功转变为以病人和健康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注重整体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再过分强化专业,临床医生的沟通技巧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目前,沟通协调能力不够主要体现在沟通效果方面,即医生不了解患者的就医目的,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预期值。
三、临床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重建医患信任关系
临床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研究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发展各种有效的心理评价、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建立各种有效的心理预防和保健体系,为增强人们的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们潜能的有效发挥,为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服务的应用心理学科。[4]
临床心理学能促进医患关系和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e极进行临床心理学干预,加强患者健康生活的信心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进而获得幸福感的科学。[5]临床心理学领域的积极功能研究显示,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和辅导,可以让患者重拾健康生活的信心,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积极参与治疗,从而增加患者的就医满意度。同时,充分运用移情、共情等沟通技巧,快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有文献报道,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6][7]
2.关注个体根本就医意愿,提高患者的心理幸福感
关注个体“此时此刻”是人本主义治疗大师罗杰斯提出的重要治疗原则,同时也是临床心理学的关注点。个体对“此时此刻”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幸福感,减少负性情绪。所以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治疗疾病的能力,更要有了解患者“此时此刻”就医意愿的能力。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可以提高医生了解患者的能力,追溯患者根本的就医意愿,从而进行“个性化”医疗和沟通,增加患者就医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3.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防止“医闹”威胁社会和谐
从心理学角度看,“医闹”者本身也是病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家人或者亲属的逝去对他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应激事件,这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严重的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应激状态下,他们会对一些事件采取极端错误的应对方式,比如打骂医生和护士,从而破坏社会和谐,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学习临床心理学可以及时地对应激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还能提高医学生的应对能力,防止危机事件对自身造成威胁和困扰。[8]
4.纠正患者错误的就医预期,降低医患纠纷风险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终归是无法打破的。由于信息不平等和医疗知识的匮乏,不少患者经常怀着过高的期望值就医。他们最明显的心理就是:医院必须可以救治所有类型的患者。医学生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同时结合医学知识可以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不足,从根本上降低纠纷风险。希波克拉底告诫医者:“了解什么人患了病比了解一个人患了什么病更为重要。”同时,临床心理学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医务人员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服务质量。
总之,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可以让患者正确看待生老病死,还可以缓解患者的就医压力,提高患者的就医幸福感,增强患者健康生活的信心,从而缓和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新的和谐的医患关系定将展示在世人面前。作者:王丽,刘东,本文来自《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