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24-04-08 09:1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的IT人才缺口扩大。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以项目为实践载体,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点和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软件以单机处理为特点,与当前的网络化、云计算等特点不相符合,这就给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主要岗位群有:软件开发岗、软件测试岗、软件技术支持与服务岗。其中软件开发岗位主要有:NET方向、JAVA方向、嵌入式编程、Android方向、IOS方向、HTML5方向等,不同的就业方向对人才培养过程有不同的要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IT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主流编程语言、方法和工具,掌握软件工程理论,能够从事软件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技术性工作,通过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使学生具备项目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人员。 

  二、软件人才能力结构 

  (一)知识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有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网站分析与设计、项目管理等内容。针对不同的方向进而得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使培养的学生能在毕业时符合社会对软件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校内通过项目实战丰富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经验,掌握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能力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应能熟练使用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过程中的工具和方法,能熟练使用某个编程语言、熟练使用建模工具对软件及数据库进行建模、熟练使用软件测试工具对软件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等。 

  (三)素质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素质,具备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课程设置 

  课程安排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需要与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进行设置,课程安排的原则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浅入深、由模块到整体”,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学生能在毕业后运用所学知识胜任工作岗位的各项要求。 

  本文以软件技术.NET开发方向为例,对该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描述。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五大部分。通过对各类型课程的分析,结合用人企业对.NET开发人员的基本要求,对.NET开发方向的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四、以证书为导向,促进学习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证书可认同获得相应的学分,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一般考取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证书为目标,具体如表2所示。 

  其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2学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4学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6学分。 

  五、总结 

  本文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培养目标及原则、软件人才能力结构、课程设置及证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NET方向对五类课程进行了具体的细化,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建议。后续还要对校企合作、校中厂、校中項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殷佳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2):114115. 

  [2]丁德成,张倩,颜云生.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7,(02):5053. 

  [3]罗莎.基于校企合作平台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7,(01):217218. 

  [4]范新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三育人”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10):9495. 

  [5]宋磊,刘立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02):201.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