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1998年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来,其在核心课程体系方面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从而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加倾向于计算机专业,或者有一部分更加倾向于经济管理专业,无法发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均衡发展的优势,从而使得该专业失去了其应该起到的目的。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谈一谈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能力分析
大学每一个专业培养人才都是有其培养目标的,并且也与其毕业后所承担的职务有着较大的关系,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最终需要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主要是五个方面:第一是管理能力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当中有着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等多个管理学专业的课程,其主要是要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拥有经济管理能力与行政管理能力。第二是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所包含的主要是计算机中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信息管理课程当中有C++语言、数据库等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我们应当清楚地意识到技术能力是学生真正立足于社会的技能,也是其从事该行业最关键的基础技能,在这其中调查技术能力、网络获取技术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都是极为关键且重要的。第三怎是经营能力,在其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营销能力,在大学的课程中会有营销学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决策能力、反应能力、竞争能力、销售能力。第四是公关习作能力,这是一种协调能力的体现,主要是培养学生协调各类社交与人际关系,并且组织和参加各类活动的能力,使得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第五种则是信息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递和信息分析等相关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了数据加工和利用他人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1.核心课程偏向于计算机但深度不够
据调查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核心课程的体系都是偏于计算机专业的,即其大量的课程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无论是编程能力还是网络架设或者网页设计等学科都是与计算机专业息息相关,这样的培养方式就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有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但是由于其本身还必须学习经管类课程使得其学生必然会有所分心,并且在计算机知识方面也受到专业所限,学习的知识并不深入,这就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处在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其既没有对经济管理专业的相关管理知识的深入了解,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仅仅是一知半解,最终使该专业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没有优势存在。
2.核心课程设计的专业过于广泛
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任何一个专业而言其核心课程设计的如果过于广泛,都是一个致命的缺点,我们说过要在课程核心体系建设当中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平衡点绝对不应该是单纯的广泛涉猎,而应当是几种较为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的平衡。而目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广泛,设计的领域过多并且每一项都没有让学生深入了解的机会,但是在考试时这些学科又是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顺利毕业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压力过大,虽然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却没有一项可以突出的专业技能。
三、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改善措施
1.确立核心课程内容将各类知识有机结合
首先我们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确定,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第二是管理学原理、企业资源计划,第三是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这三方面的内容中实际上最后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就是对于前面两种不同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的学科,在我们实际的课程教学当中我们应当促进这三种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从而让学生具有着计算机专业、经济管理专业所不能具备的综合能力,使得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优势得以凸显。
2.减少核心课程内容使核心课程精品化
尽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计算机、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不同领域进行多方面综合培养但是对于核心课程的内容应当进行一定的压缩,使学生能够有重点可循而不是强迫学生为了考试而将每一门学科都是粗浅学习,最终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其本身的专业特点。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综合类的学科也是因为其综合类的性质导致了很多大学对于这一门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出现了偏差,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变为了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必须坚强对于该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求让学生能够学之有物真正成为社会与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明.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朱珠,李大越,叶敏.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4):217.
[3]教育部高教司.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经验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28期
作者:张姗姗 李清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