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湖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亮点
发布时间:2024-04-21 09:54  

  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城乡间的巨大差距和二元结构的存在,不仅严重地制约了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发展,而且使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市场和物质基础。


  作者:张惠明


  因而,统筹城多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发展社会的根本举措。


  苏州湖桥村在村党委书记徐顺兴的带领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路径,壮大村级经济,实现四年翻五番,使湖桥村从一个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资产超3亿元的“明星示范村”,成为苏州市新农村建设和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接轨的典型。


  湖桥巨变的成功经验破解了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接轨中的诸多难题,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借鉴。


  “循环经济”入手


  苏州构建的现代大交通网络,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空距离。从苏州市区开车上高架后。一路行驶在平坦宽敞的公路上,两旁绿化带苍翠碧绿,枝叶扶疏、秀色宜人,不需半个小时,便到了濒临东太湖的湖桥。


  2001年,苏州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苏州,整合城乡空间结构,对城区整体规划作了调整,撤吴县市,南北分设吴中、相城两个区。属于吴中区湖桥村的农民一夜间就成了市民。但农村要变成城市,这不只是地理概念上的变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程既美好又艰辛!


  2002年10月,湖桥与区级有名的薄弱村兴建村、下泾村合并,辖区面积10.38平方公里,有1178户,4470多人。2003年,村级经济只有20多万元,2004年只有100多万元,还负债400多万元。


  2005年7月镇党委调整湖桥村党委班子,由时任镇党委副书记的徐顺兴兼任湖桥村党委书记。


  徐顺兴1974年就是湖桥村的党支部书记,30年后又回到村里,他看到村里依旧破旧落后、道路坑坑洼洼、田野上坟茔处处的情景,心里难以平静,立下誓言:“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一定不负党委的重托,为家乡百姓过上好日子奋斗不息!”


  湖桥的发展之路在何方?在外出考察学习,研究了湖桥的历史和现状后,徐顺兴感悟到一点:按照常规年年走小步,湖桥难以追赶上先进的地区,唯有依托自己的潜在优势,实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建设新天新地新湖桥。


  科学合理的规划也是生产力,也是实行高起点发展的关键。湖桥村请来市里专业规划单位,高起点整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按照规划,首先打破千百年来自然村的分布格局,把生产、生活、休闲等一、二、三次产业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即工业经济区、三产商贸区、娱乐休闲区、住宅安居区和特色农业产业带,


  思路决定出路。村党委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这就是首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筑巢引风,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工业。在村级经济壮大后,再利用现有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更高层次的投资者来村里投资办实业。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拓展第三产业。


  实践证明,这一循环滚动开发卓有成效。4年来,先后累计新建的2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部租赁一空。目前已有80多家企业在这里落户。并成为村民们自主创业的平台,吸引了数千名外来务工者,带旺了村里的人气。光这一块每年就给村里带来了2500万元的收入,来自三产的创收超过30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城乡两大经济体的有机融合使城乡之间在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方面实现有效流动,使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向有利于大幅提高综合生产力水平,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变。


  村里采用基建施工单位分期付款、预收投资者房屋租金等多种办法,用积聚的资金实行滚动开发,再投入基础设施建设。3年里总计投入1亿多元,大搞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大变。清理历史性一大批违章建筑,先后迁移、平整了3500座坟茔;完成了3.8公里的河道清淤;完善和新砌了9公里河道驳岸。环境面貌朝“六化”迈进:“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河塘清洁化”、“住房美化”、“生活污水管网化”。其中,拓宽、建起了与区级道路和通向各村的公路近20公里,全村道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交通大框架和28个自然村相通的网络化;推行亮化工程,全村安装了500盏路灯、3公里灯箱;新增公共绿化面积160多亩,公路两旁、3.8公里河坡和10个景点,都种上树木花草,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2.6%。基础设施的极大改观,大大改善了湖桥的投资环境和农村环境,并与城乡一体化对接,一个生态、整洁、和谐、充满活力的新湖桥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村民实惠为本


  在湖桥的采访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个村的领导有着一个强烈的共识:就是村里办每一件实事,都要以民心所向为宗旨,以村民口碑为丰碑,以村民实惠为政绩,以村民评论为考核。


  徐顺兴书记对记者说:“城乡一体化,不是在农村也像城里一样盖高楼大厦,而是要在农村增加公益性配置,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邋,要让大家有幸福感、安全感,比如,医疗保险,交通通讯,教育等等方面的改善。因此,公共财政要打破二元结构,向农村、农业、农民倾斜,缩小城乡差别。”


  经过4年艰辛努力,湖桥逐步培育、成长起自身发展的“造血”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农村工业化能力、农业产业化能力、农村城镇化能力、产业化结构调整与转换能力。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能力等。村级经济快速发展,集体总资产四年翻了五番,从原先的薄弱村到2009年集体资产突破3亿元;村级收入达到3千多万元;4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增疑,2009年达到15280元。


  随着村级经济不断壮大,村里每年为村民办10件实事,这些实事都经过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现在,湖桥基本实现了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平等,每年为有就业能力的村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半3~4期,主动为他们做好就业安排,对自主创业租赁厂房的村民租金优惠10%,全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8.6%;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村民享受跟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待遇。村里为村民实行“减负工程”,村民的农保、医保、打水电费、管水费等都南村里承担;两年前就在全区率先实行村民在社区医疗保障中心看病全免费;村里开通免费村域电话“乡情网”;全村三大股份合作社分红再加上各种福利性补贴户均已超过5千元,全村300多个已拿退休金的村民还在从事各种公益工作,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8千多元。这些举措让村民们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投入3千万元,(村里出三分之二,上级政府出三分之一)把28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实行管网化集中处理排放。村里还关怀弱势群体,实施“爱心工程”,为困难户提供经济补助和生活救济;全村11名党员干部挂钩联系52户低保户,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难题。


  为了满足富裕了的村民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村里投资1千多万元,兴建起一批可称得上是一流的文化娱乐设施。记者看到,湖桥已竣工开放的有农民公同、文化广场、网球场、篮球场。还有一幢3千多平米的文体活动中心大楼已经落成,宽敞明亮,设施齐全。中心设有书画、图书、电子阅览、球类活动、职工培训、儿童活动、歌舞排练、棋牌、健身、影视、文化书场等10多个室(厅)。


  站在文体活动中心三楼临窗晾望,不远处有一大块场地已经平整好。徐顺兴书记介绍说,这里将建造一个国内村级最大的游泳池。


  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对接的道路上,心存志远的湖桥人前进的步伐快速而踏实。


  “鱼米之乡”不能丢


  茫茫太湖,号称3万6千顷,她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千百年来,母亲湖哺育着一代叉一代江南儿女。


  湖桥濒临东太湖,与太湖相依为命,历来是“鱼米之乡”。村党委副书记陆云龙亲自驾车,请记者去参观村里的“太湖生态渔村”。


  “这都是我们村的,3千多亩,鱼米之乡大闸蟹养殖基地。水是从太湖引进的活水。”他指着防洪大堤内以及公路两旁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银光的一方方池塘说。


  陆云龙告诉记者,为了建设太湖生态渔村,省、市、区和村总共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进行公开、公平、公正招投标,完善养殖承包机制。一个承包20~30亩的养殖户一年的收入超过10万元。为了不污染太湖水,养殖过后的水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入太湖。


  湖桥在稳定二产后,反哺农业,做优一产,凭借本地资源优势,发展高效。特色现代农业。他们说,鱼米之乡不能丢。按照规划,着力打造规划起点高、形态面貌优、综合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板块,农业产出可达3亿元。村里把8600亩土地规划建设号称“万亩第一产业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特种养殖区、生态农业区、养殖有机农业区、休闲观光区。基础设施由各级政府承担,由苏州鱼米之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经营,打“太湖鱼米之乡”品牌,已申请注册商标。现代农业示范区将由省农科院和台商企业台作经营。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现代生态农业园,旨在打造在江苏乃至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目前,休闲观光区已基本建成;由台商投资300万美元的花卉基地已在建设中;5月植物园果树区将栽种果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达到80%以上,湖桥将成为苏州市餐饮协会的食品基地和苏州大学的野外拓展训练基地。


  一、二次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三产的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年6月将组建“江苏省湖桥集团”,下设房地产开发、建筑、绿化景点、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5个子公司。集团(公司)的运作不仅为本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且将融入苏州滨湖新城的开发建设。新业态的“湖桥商城”一期工程将在年内全部竣工投入运行;“江苏中中电力世界”(休闲基地)年内也将在“苏州鱼米之乡”生态农业产业园开张。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升三产在村级经济中的比重,壮大村级经济的实力。


  “不创新不行,抓机遇要抢先一拍抓先机。”尝到甜头的湖桥人,现在他们的视野和思路变得更远、更宽。


  最近4年来,湖桥在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接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村情的发展路径,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等50多项荣誉。荣誉激励着湖桥人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谈到湖桥的明天,徐顺兴书记对记者说:“通过三年努力,我们湖桥的集体资产要突破5亿元,稳定收入突破5千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三大股份制合作社分红户均1万元。湖桥正在朝着创建国家级文明村、生态村的目标而努力。”本文来自《中国.城乡桥》杂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