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创作应用思考及方法研究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4-04-22 09:52  

 

 第1篇:文化图式视角下探析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翻译方法


  为了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同时满足外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好奇,CCTV精心打造了两季美食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这部纪录片带领全世界的观众一起品味中国特色美食,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感受中国百姓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纪录片中介绍了1000多种中国美食,给观众讲述了菜名的来历,选用的食材,烹饪技巧以及每道菜背后的故事。片中的菜名以及一些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就使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外国观众难以理解接受,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对该记录片的翻译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一些学者对该片的翻译已做了一些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目的论,功能对等,译者主体性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该纪录片的翻译,将文化图式理论应用到《舌尖2》的翻译研究中,探析恰当地处理片中文化图式的翻译方法。


  一、图式理论


  (一)定义


  图式(schema)一词源自希腊词汇,表示大体的形状或图案。伊曼努尔·肯特(1724-1804)认为图式是将某一纯粹的非实证的概念与对某个事物的大脑印象相结合的过程上的控制,它可能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想象产生的(EhsanShaghasemi&sey,2009)[1]。这一理论的发展归功于英国著名心理学家tt,他在早期著作《记忆》中提到图式理论,企图说明记忆并非死记硬背或再产生的过程,而是一个保留事件要旨,再根据总印象重建细节的过程(tt,1932)[2]。由于研究兴趣不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图式下了定义,虽然关于图式的释义或术语各有不同,但我们仍能发现一些共识,即图式是人脑中存储的在过去经验上积累并且不斷更新的知识组块。图式理论吸引了国内外哲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及人工智能领域学者们的关注,并且显示出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图式研究的焦点是分析语言学习者的理解过程,但近年来图式理论也从心理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等角度被运用到翻译研究领域。国内很多学者如刘明东、王立弟、周笃宝、张梅岗和周红明等一直致力于图式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例如,刘明东提出翻译实际是图式翻译的概念,并解释图式翻译过程包括对源语语篇图式进行解码和对目的语语篇图式进行再编码(刘明东,刘宽平,2004)[3]。


  (二)特点


  图式是抽象的,因为图式是人脑从过去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心理表征。图式是网络状的,图式通常由更小更具体的子图式相互嵌入重组而成。图式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一般认为,图式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内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定义和认知是相对稳定,那么从过去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形成的图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与此同时,新经验的积累和新信息的增加,不断的更新旧的图式、形成新的图式。因此图式又是灵活多变的。图式具有文化属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思维模式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因此,在理解事物时会形成和自己文化相关的图式。


  二、文化图式理论


  (一)定义


  作为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文化图式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文化图式是指关于某个特定文化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并存储于人脑中的知识组块。通过大量的研究,国外的学者对这一概念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例如西方翻译家GeorgeYule将其表述为以特定文化为基础的先验知识(GeorgeYule,2000)[4]。该理论曾多用于接受性语言技巧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但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者也开始关注该理论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刘明东认为它是涉及文化的认知心理结构,也是先验基础上组成的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刘明东,刘宽平,2004)[3]。


  (二)特点


  首先文化图式具有相异性。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各国人们脑海里储存的文化图式存在差异性。但由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基本相同,对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有着一致的认识,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图式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其次,文化图式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作为一个系统,文化图式在兼容并蓄的同时代代相传,因此文化图式又兼具开放性和连续性。


  (三)文化图式在翻译实践中的表现


  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由理解、表达两部分构成,文化图式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包括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意义和文化内涵等。其中文化内涵是原文文化图式的体现。译者除了熟练掌握原文文本的语法和词汇,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图式和意向。译文的表达也同样离不开文化图式的作用,为了实现文本语言与文化的功能对等,译者必须激活其所存储的目的语的图式,文化图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实践中文化图式表现为文化图式对应,文化图式冲突和文化图式缺省这三种形式。针对这三种不同的文化图式形式应采取与之对应的翻译方法,下面将结合《舌尖2》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


  三、《舌尖2》中处理文化图式的翻译方法


  (一)文化图式对应


  文化图式对应是指在目标语文化中能够找到与源语文化相似甚至相同的图式。第一集中的两个例子:


  例1:She’simpatientwhileI’mgrumpy.她的急性子我的三炮火[5]。


  例2:ThereissomethinggoodforthosehenpeckedhusbandsinSichuan.四川的耙耳朵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5]。


  第一集中的养蜂人是四川人,他说的一口是四川话。例1中的“三炮火”和例2中的“耙耳朵”在四川话中分别表示“脾气坏”和“惧内”,这是四川方言中特有的表达方式。众所周知,四川人爱吃辣,大多数四川人的性格也如辣椒一样火热急躁。“三炮火”在川人脑海中形成的就是脾气坏脾气急的图式,这也是四川当地特有的文化,此处英文使用了意译,如果直译成“threefire”,英语观众看了一定是一头雾水,此处直接将“三炮火”的文化内涵译为”grumpy”脾气坏的,英语观众脑海中在文化基础上构建出的形象就是一个脾气差的人。因此,“三炮火”和”grumpy”在文化图式上是对应的。同理,“耙耳朵”与”henpeckedhusbands”所构建的文化图式也是对应的。


  (二)文化图式相异


  如果同一事物在两种语言文化中体现的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图式相异。第一集结尾处说道:“时间流转,生命红火。”译文”Timefliesasusual,andliferemainsprosperous.”[5]此句中“红火”在中国观众的头脑中形成的是生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文化图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不论是“red”还是“fire”都有着不好的文化寓意。虽然两种文化中都有“红火”一词的表达,但在中西文化中却有着相反的文化象征,也就是说在中西观众的头脑中形成了相异的文化图式。此处的译文为避免文化图式相异带来的歧义,也采用了意譯的翻译方法。


  (三)文化图式缺省


  文化图式缺省则是指在目的语文化中找不到与源语文化相对应的内容。中国地广人多、物产丰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菜系。中国菜名的文化内涵丰富,有些菜名和典故、寓言、历史相关,有些菜名则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期望。如第一集中出现的“春卷””springroll”[5],春卷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美食。春卷由古代的春饼演变而来,春日做春饼,食春饼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寓意春之吉兆,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而在西方却没有吃春卷的习俗,在西方人脑海中自然没法构建春卷文化图式,这就是文化图式的缺省。对于缺省的文化图式,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给目标语观众构建新的文化图式,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四、结论


  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以及宗教信仰形成了不一样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脑海中所储存的文化图式也各不相同。同一事物在一种文化中是褒义的象征,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文化寓意或是有着相反的文化寓意。针对《舌尖2》的翻译实践中出现的文化图式对等,相异,缺省的情况,可以灵活的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给目的语观众呈现一部美食文化盛宴,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作者:范胜君等

  第2篇:鲁作家具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地位


  本文以鲁作家具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鲁作家具的起源、特点及其代表的山东民俗文化,分析探讨了鲁作家具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中国传统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物。历经秦汉,到唐、宋、元、明、清,中国传统家具随着时代和民俗文化的变迁,民间家具涌现出不同的派别,如苏作、京作、广作等。长期以来,众人只问苏京广,而不知有鲁。鲁作家具起源于明式家具,清代早期初见端倪,到了民国时期开始成型,之后虽发展缓慢,却从未停滞。可以说经历时代革新和巧匠的精心雕琢后,鲁作家具积淀了山东数代人的民俗文化和艺术精神,是前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一、鲁作家具的起源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商,繁盛于宋元,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派别的家具都体现了时代特征和各地的风土人情,蕴含了特殊的人文精神。山东自古以来被称为齐鲁之地,也是我国古代工匠大师鲁班的诞生地。儒家思想、孔孟文化从这里播散和传承,京杭大运河贯穿山东南北,因地理优势,齐鲁之地作为南北水陆交通枢纽,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手工业日益壮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在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下,鲁作家具应运而生,后开始蓬勃发展,并自成一派,承载了山东的民俗文化。


  二、鲁作家具的特点


  与苏作、京作、广作不同,鲁作家具选材上并不侧重于高档木料,而是多以山东本土的老榆木为主。榆木亦刚亦柔,外形稳重、大气、不张扬,而内在坚韧遒劲。因此,鲁作家具的特点是因材制宜,因材定型,保持原生态特色,充分表现并突出木料本身的柔亮色泽和自然纹饰肌理,彰显其天地灵气。鲁作家具注重细节,在家具结构上采用榫卯接合,依据部位尺寸大小恰如其分进行粗细随形处理,做到严丝合缝,恰如儒礼。比之京作家具的贵气奢华、苏作家具的俊秀纤丽和广作家具的高调霸气,鲁作家具更显沉稳、敦厚、朴实。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鲁作家具展现了淳朴、厚重、儒雅、包容的格局,传承了一种和谐自然的中庸之道,给人庄严、沉稳、大气、古朴、雅致的沁心感受。


  三、鲁作家具代表的山东民俗文化


  山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包括儒家、墨家、道家、兵家等,最初就是在山东争鸣繁荣。随着朝代的更迭,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对山东民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民间家具中有着深刻体现。鲁作家具作为民间制作工艺的代表,展现了山东地域特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受本土儒家思想的熏陶,鲁作民间家具在形成自身风格的过程中以内敛、中庸的思想贯彻各个方面。


  鲁作家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常常与民俗节日、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民俗文化中也扮演一定角色,代表了山东人民的淳朴厚道、与人为善、任劳任怨、稳重实干的性格特点。正是因为受儒家思想的教导,鲁作家具在制作中也体现出了中正平和、含蓄内敛的品性。山东人在制作家具时,选料粗壮硕大,就像山东人的性格一样,豪爽大气;木料色泽柔亮、纹理自然、厚实稳重,体现了山东尊老爱幼、淳朴厚道、与人为善、包容、顾全大局的民俗精神。鲁作家具推崇中庸之道,既没有京作家具的奢华贵气,也没有苏作家具的细腻俊秀,更没有广作家具的豪迈霸气,它粗犷中带有文气,浑厚、儒雅,内敛含蓄,尽显彬彬君子之风。


  两千年来,山东世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有着自身的独特体现。鲁作家具作为人们居住空间和室内生活沟通的工具,无疑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传承载体。我们可以从鲁作家具中领悟到民俗文化的传统魅力,以及鲁作家具古典质朴的外表下蕴含的浓厚人文情愫和自然淳朴情怀。


  四、鲁作家具在中国文化中的精神传承及价值地位


  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鲁作家具蕴含着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反映了山东民俗文化的博大,还传承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鉴于鲁作家具的特殊艺术价值,古玩界及许多收藏家参与筹办了鲁作家具藏品展览等,民间也有一批爱好者研究鲁作家具。在专家、学者眼里,传统民间鲁作家具不仅仅是价值不菲的宝贝,是值得收藏艺术品,还是可以深入研究探讨的文化遗产。中国民俗家具中鲁作家具是几千年儒家思想和民间生活的一种文化结晶。这一文化结晶既传递了底蕴厚实的古老文明,还满足了现代人对古老情怀的寄托。中国民俗家具的定义和意义在有关文书中已明确,鲁作家具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民俗文化精神的体现有着巨大意义。因此,鲁作家具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具有非常大的艺术价值。


  根据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鲁作家具作为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文化的承载物,也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鲁作家具可以作为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其制作技艺和代表的儒家思想精髓也是非常珍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结论


  鲁班后人造其形,齐风鲁韵定其性,鲁作家具作为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经典传承,深深影响着后世子孙。齐鲁之地,齐风鲁韵,儒家思想必将在鲁作家具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


  作者:杨尚等

  第3篇:中国民俗文化在漫画创作中的应用探索


  一、当代中国的漫画创作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国产漫画发展现状


  最近的一段时间对中国漫画界最大的事件和夏天岛有关,以夏达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家宣布与夏天岛解约,夏天岛团队成立于2006年,在近几年逐渐发展壮大,在国内各大漫画杂志上都有作品连载,并且和一系列网络平台进行长期合作,捧红了夏达、猪乐桃、姜晓晨等一批中国漫画家。对于作家与夏天岛解约是因为作品版权受到侵犯等原因在此我不做过多评论,但是夏天岛的运营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夏天岛的发展历程甚至可以被称为国产漫画发展的缩影,团队在2006年成立,2007年便获得了文化部的重点扶持,2008年参与《奥运福娃漫游记》的策划工作,2009年出版作品20余部,发行量达50万册,并且最先与国外动漫企业进行合作,《子不语》、《鬼吹灯》等作品先后进入日本市场,最为重要的是为中国的漫画产业培养了一批本土作者。虽然近来与旗下作者矛盾不断,但是这些功绩还是值得被铭记的,它一直在引领着国产漫画的发展。


  (二)中国动漫中的民俗文化


  小时候看过的第一本漫画是什么?90后们的回答可能莫衷一是,但80后、70后的回答一定是小人书、连环画,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而这也应该是国产漫画的初始形态,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息息相关,因为小人书里的故事永远都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离我们最近的也是《智取华山》、《智取威虎山》,想看什么《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根本就没有,因为人家不会画。还有那些老动画片,比如《小蝌蚪找妈妈》,这就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还有《葫芦兄弟》,请大家忘掉王祖蓝吧,《葫芦兄弟》运用的是剪纸艺术,《泼水节的传说》、《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配乐都是来自少数民族自己的创作,《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进行的改编,它的角色设计都采用了中国壁画、年画,而且至今这些作品都被奉为经典,比某羊某狼不知道强出了多少倍。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无论在漫画还是动画中都得到了非常良好的体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遗忘过这些,只是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有些东西被人为地遗忘了,但是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出,这些“遗失的美好”终将迎来回归,而我们正好身处在这个时代,有幸成为这一切的見证者与参与者,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


  (三)民俗语言在中国动漫中体现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我不知道是这句俗语成就了那部动画片还是动画片成就了那句俗语,抑或说它们互相成就了彼此,但是这足以说明动漫的影响。以往的小人书,《水浒》与《三国》,虽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但是谁都无法否认它们那永恒的魅力,一想到兄弟情义,最先想到的必然是桃园,是关羽、张飞跪拜在刘备面前的那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一提到行侠仗义,就一定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的那一句“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想到英雄挑战权威的壮举,莫过于“孙大圣大闹天宫”,那一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不知会让多少懵懂的童年热血沸腾。如同美国的超人、日本的奥特曼是新一代人童年的记忆,那些小人书、老动画片就是老一代人童年的记忆,意思相同的东西,在课本上可能怎么都记不住,但如果在连环画上看一遍就记住了,这或许就是动漫的魅力,也是民俗语言在动漫中最为直接的体现。


  二、漫画创作对民俗文化的传播


  (一)网络平台对漫画创作的影响


  最开始接触电脑时没有人能够想象得到它会有如此多的功能,因为电脑最开始被开发的目的是为战争服务,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用也开始多样,当互联网出现并与它相遇,可谓是“金麟本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啊,因为他们对世界产生的冲击实在太大了,甚至超过了前两次的工业革命。世界变小了,地球成了“地球村”,有很多事通过网络就可以办到,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多了起来,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聊天软件出现了,大型网络游戏出现了,视频播放器出现了,小说网站出现了,漫画的平台也随之出现了,网络平台让众多漫迷不需要每天去书店蹭书看了,他们需要做的只是登陆自己的账号,查看自己追的作品是否更新,看高兴了投几张支持票,不喜欢了就投反对票,甚至还可以加作者的好友,关注作者的微博,和作者进行互动,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但是这也会导致作者为了自己的人气和收入与他人恶意竞争,传播低端文化,甚至是“潜规则”的出现。任何事都有两面性,网络平台普及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漫画的作者们也应该坚守初心,为国家的漫画产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网络漫画中对民俗文化的体现


  我在前文中提到过夏达,为什么她的解约引起了国内许多漫迷的关注?因为她的作品一直有着非常高的人气,在日本的销售量也非常好,用“优秀”形容她似乎是不够的,而且她的作品中对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体现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就是《子不语》和《长歌行》。“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也衬托了这部漫画的剧情,主人公是一个9岁的女孩,随父母来到了一座古镇,她的父亲是一位古建筑修复师,母亲是一位古字画鉴定师,太爷爷更是一位“言能者”,可以与一些古物甚至是精怪进行交流,主人公继承了太爷爷的能力,但是她还不能灵活的运用,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古老的传说、神秘的精怪、遭受诅咒的家族以及自己的好友——隔壁俊美的哥哥都伴随着主人公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小镇上上演着一幕幕故事。细细品读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作者在作品中体现了非常多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例如人物的衣着、日常使用的物品、品读的书籍和整个小镇的格局,都仿佛让人脱离了现在的世界进入到作品描述的那个古镇,感受着中国民俗文化的洗礼。


  《长歌行》的故事背景在我国的唐代,主人公李长歌是前太子李建成的女儿,“玄武门之变”,父母亲族皆被太宗李世民所害,自己值得流落民间,女扮男装,期待复仇那日的到来。她逃脱追捕进入朔州,参军成为了一名都尉,但随着对突厥作战的失败,自己也成了俘虏被带往突厥,但正是在突厥她結识了许多好友,并一度成为突厥王养子的军师,但命运总是和她开着一个又一个玩笑,好友之间误会的不断加深,挚友的背叛与离去,让她认识到国家比个人更为重要,从她放弃私怨,一心为国开始,她得到了重生。作者在大唐与突厥这两个场景中间不断轮换,作品本身是黑白画所以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古朴,丝绸之路、突厥戈壁、宏伟长安,灵魂仿佛随着一个个场景之间不断轮转,诗词、歌舞、茶道、饮酒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体现更是展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古代世界。


  三、中国文化在世界动漫产业中的应用


  《功夫熊猫》是美国梦工厂动画的大作,这其中充斥着满满的中国元素,从影片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功夫、熊猫,这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东西,包括里面的“盖世五侠”,他们的武功都是中国古代武术,剧情甚至都与一般的美国电影不同而更加接近中国电影,影片中的中国痕迹更是无处不在了,阿宝老爸开着一家面馆,居民们都用筷子吃饭,家家户户屋檐下都挂着灯笼,还有倒写的“福”贴在上面,保存着“神龙卷轴”的神龙宫更是有着故宫的感觉,在阿宝击败泰隆后大家放鞭炮、舞狮、舞龙的庆祝如同中国的新年,中国的民俗文化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于有人认为这是中国雇佣美国人拍摄的影片。《花木兰》虽然有着中国文化外壳但是它的内核确实美国文化,它体现出了美国文化中的叛逆,做到了古代与现代的结合,但不得不承认,这是美国影片首次大规模使用中国元素,它为日后的很多影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日本对于中国文化在动漫中的应用可以说达到了巅峰,一部52集的动画片《三国演义》日方也参与了制作和人物形象设计,有很多日本漫画家也制作过有关三国时期的漫画,光荣公司的《真·三国无双》系列和《三国志》系列估计还没有人没玩过吧,我们的传统被外国人用到这种地步,但我们自己还在故步自封,这对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断不可取的,中国人应该敢为人先,这是自己的东西,我们不好好运用难道真的要留给外国人吗!


  四、总结


  美国、日本的动漫产业起步比我国早、发展的比我国快这是事实,但我国拥有比他们更加悠久的历史,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事实,而且相比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我国拥有众多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以及更多的节日,这都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完全可以让我们的民俗文化在动画、漫画这些现代的平台上发挥出作用。这不仅可以让国人自身了解我们的多样的民俗文化,更可以向世界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又可以为我国的动漫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提高我国动漫生产的质量,加快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作者:郭立业

  第4篇:基于中国民俗文化的家具设计思考分析


  一、我国传统家具与民俗文化的联系


  1.家具与文化影响


  如中国绘画、书法一样,中国的传统家具风格造型也是独树一帜的,其使用了丰富的色彩与线条的搭配,且在家具设计中隐喻了浓厚的民族思想,具有鲜明的情感表达。中国的传统家具不仅具有很高观赏价值,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各项需求功能,在器物中传输了中国的典型文化思想。而在独立且稳定的地域特征和共性制约的社会文化结构下设计家具的手法包含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2.家具与文化融合


  家具的风格是把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结合起来,它直接的将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出来,并且向人们传达了生活情趣和方式。不同的文化体系由于地域、民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同存在着必然差异,而家具设计在此差异下也就产生了多样性。中国家具在切合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对外来优秀的文化精髓也有着巧妙的吸收、采纳,以传统表达风格为基础向着融合主流文化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表现了传统家具对文化融合的高超手法。


  二、基于传统家具的现代设计思考


  1.以现代材料演绎传统样式


  现代家具材料种类的丰富多样为设计传统样式的家具提供了基本条件。我国传统家具的设计宗旨是彰显出家具木材的质地和纹理,但是由于现代保护天然树木的环保理念就使得现代家具在设计材料上开始推崇起现代的新型材料。因此,现代家具的设计在传承传统形态元素的同时还可以体现出新型材料的不同韵味,也就是以新型材料演绎出传统设计形态。例如,以现代透明的树脂材质来制作明式官帽椅,可以使加工更为精致和轻巧,并且透露出一股科技感。将传统家具以现代材料来演绎可以赋予传统新的韵味,达到不同效果。


  2.以传统构造演绎现代家具形态


  家具形态表达的关键部分就是其工艺结构。中国家具设计的一种重要连接方式就是樵卯结构,这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樵卯结构逐渐被金属件连接取代,但是将樵头设计暴露在外面的方式也随着胶粘技术的提高和机械加工精度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可能,这样就可以在发挥设计装饰功能的同时传承传统工艺结构效果。只有运用好众多优良的传统家具设计的特色工艺和构造方式,就可以在创新发展现代家具设计的同时传承传统工艺文化,满足消费者对传统工艺文化的回归心理。


  3.运用传统元素创新设计现代家具


  中国传统文化是家具设计的丰富源泉,我们可以从家具、建筑、书籍及园林中汲取到家具设计的灵感。在对现代家具进行构思设计时可以提炼这些图案、形态中的中国元素,将会有效提高设计的品质和效果。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应用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传统家具的艺术风格,民族文化具备优越的装饰效果和形态特性元素,既切合家具功能设计,又反映了人们对精神思想的追求。在设计现代家具的时候可以以传统元素为基础,通过内外有效结合来满足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例如,传统家具设计中常以冰裂纹寓意着冰清玉洁的理念,将冰裂纹运用到现代中式沙发的设计中可以有效提升家具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为家具添加儒雅恬静的气息。将家具设计立足于民俗文化之上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丰富的设计灵感和理念,也符合社会发展将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的需求,这样的家具设计理念才能够满足现代家具设计对民族特色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的人们希望结构简单的家具不仅满足功能需求还能够成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根据这一市场规律本文对基于民俗文化的家具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希望家具设计的工作者能够在创新发展家具设计的同时充分利用传统民俗文化,不断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具设计。


  作者:谭娟

  第5篇: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研究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早期文化的影响,以民俗为特色文化思想渐渐深入。将民俗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相较于抽象的油画氛围,贴近人们生活的民俗文化所创作的油画,更容易让大众接受并产生共鸣。接下来根据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所造成影响进行研究。


  1民俗文化与油画创作的关系


  油画起源于欧洲,最早油画的表现形式大多受统治阶级、社会环境、宗教的影响,15世纪文艺复兴后,画家开始对人物、风景、进行描述。传入中国以后,这种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中国传统的民俗风情文化,丰富多样的节日特色组成了中国油画的又一标志性特色。油画作家将自己所经历的,或所感触到的周围人物风俗文化,用油画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同样经历过的人产生共鸣。著名的《乡村乐手》是清朝画家林呱的作品,所表现的就是民俗娱乐的场景。另外像董希文在1953年创作的《开国大典》,所采用的方式和西方完全不同,而是带有民间美术的色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民俗文化一直以来和油画创作保持着亲密关系。


  首先,一个地域的民俗文化给油画创作奠定了一种基调和风格。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俗文化造就了油画创作的不同风格。这是因为,油画在创作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例如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年画中的《姑苏万年桥》、《大庆丰年》、《万家村》都属于民俗画。古代大多反映当时的年代特色,以歌颂当时的政治,民族风情为主要特色。在经过历史发展,建国后期的油画创作相较于古代多了更多的素材,油画风格上也更加多变。


  还有通过民俗风情油画,能很好地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文化等。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当地生活的面貌,体会特定时期内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画家是在用眼睛和心去观察和感受社会,通过体会民风民俗,借助技巧的运用来产生艺术的效果。建国以来前30年油画艺术的高峰例如《毛主席在井冈山》(罗工柳)、《东渡黄河》(艾中信)、西藏及长征路线写生组画(董希文)、《刘少奇与安源矿工》(侯一民,见彩图《刘少奇和安源矿工》(中国现代))、《决战前夕》(高虹)、《出击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狱中斗争》(林岗)、《宁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儿就一定要实现》(闻立鹏)从这些人们熟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一种共有的特征,那就是收长期压迫下衍生的高亢激越的英雄主义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现形式。


  2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2.1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及审美心理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民俗文化展现了地方文化特色,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精髓。对油画创作者和接受者而言,民俗文化的内涵都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无形的熏陶,使之受到感染和影响,进而丰富或改变自己的思想。每一个时代都有作为时代代表的东西,生活的环境经历的事物和遇见的人。《父亲》(罗中立)和《西藏组画》陈丹青,从创作思想上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一个旧时期的终结。大批青年画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他们广泛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试验。长期存在于中国油画界的作品面貌单调、贫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矫正。从画家、作品及观众的关系来看,油画已经成为能够表现中国人的心理和感情,又能为中国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国艺术。


  2.2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题材的影响


  油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要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民俗文化反映的正是一个地方的生活,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油画创作题材的选择。画家总是会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来进行创作。而经常受到民俗文化感染的画家,在创作题材上就会偏向于选择跟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也给油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丰富了油画创作题材。上面提到的林剑仆的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曾说:“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只有从祖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艺术,才能够得到人们透彻的、充分的理解。”他强调民族艺术的魅力,也从另一面体现民俗文化确实成为油画创作的一大主要题材。例如泉州师范学院美术教师黄曦农的油画《渔港和风》就是对泉州滨海风情的一种独特展现。


  2.3民俗文化对油画审美价值的影响


  民俗文化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浓缩,对于一副优秀的油画作品,我们会分析它的审美价值究竟何在。所谓审美价值,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性质,它并不是取决于人的意识判断,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审美价值理解成“思想性”,普列汉诺夫曾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思想,艺术就不能存在,除了导致抽象的和混乱的象征主义之外,不会产生什么其他的结果。”之所以说民俗文化对油画审美价值产生影响,是因为如果一副油画能够以特定的民俗文化为创作题材,就会带有民俗文化的精神内质,这样也就提升了油画的审美价值。比如,泉州师范学院著名教授蔡永辉教授作品让人赞口不绝,他画作透露出闽南地区浓郁的民俗气息,风格宁静唯美,有如涓涓细流的情感流露,让人在欣赏中不自觉就找到了心灵的归依,这便是一种较高的审美价值。


  2.4民俗文化对油画创作整体心理的影响


  每一个艺术创作者都不是独立于世界存在的,他们在创作中大多会受生活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民俗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民族信仰,民族信仰的发应在心理习俗上,中国人喜欢红色,穿红色的衣服。体现在油画方面描绘节庆习俗的作品大多以红黄暖色调为主,体现人们过节时喜庆祥和的状态,让观赏者也能感受到节庆日带来的喜庆的感觉。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神灵的信仰与敬畏,体现在各种民俗油画上。虽然在现在看来有悖科学但也能充分体现风俗文化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结束语


  上述是笔者结合自身艺术实践和学术知识,对民俗文化与油画创作的关系做的简要探讨。在未来油画事业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下,在创作中渗透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让中国的油画创作更加成熟。


  作者:杜国江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