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经济改革发展特征
发布时间:2024-04-16 10:19  

  [摘要]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有关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方面的的重要论述为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明了方向:国民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7.26”重要讲话;经济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17)05-0067-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总书记在“7.26”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總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中,强调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又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中有关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方面的重要论述为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明了方向。


  一、国民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诸多方面的变化,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其核心要义,不仅是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行不通、高增长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过去许多年发展经济的老路子走不通了,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经。由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作出重大调整,提出新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国民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发展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所推进的发展方案和政策符合国家实际的程度、发展措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以及改革过程和改革结果中所体现出的效率、公平等。回顾我们党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整个历程可以看到,我们党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通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破了旧的体制机制的阻碍,激发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活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2013年在接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快报》等媒体的联合书面采访时指出,我们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更加契合我国发展实际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发展环境,必须更加契合人民群众的新的期待和需要,必须更大程度上解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更加让我们的改革过程和改革结果体现出更高的效率和公平性。


  关于实现“更有效率”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给世人的强烈印象是既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还有较高的发展效率。可以说,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成了“速度与效率”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展成果无不诠释了这一发展的特点。极高的改革效率体现在我们仅仅用了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就取得了一个个让世人惊讶的成绩。今天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规模是日本的2倍、印度的5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中国还是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实现“更有效率”的发展,必须告别粗放型增长方式、节约生产成本,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优化各种资源和要素,让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同时抓好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掌握好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高效、有序、健康的发展。


  关于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非常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我们推进了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先后调整个人所得税、取消农业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红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于发展政策、措施和成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于发展效率、分享发展成果的公平性上展现了更高的诉求和渴望,主要体现在对于高效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的渴望,对于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政党的渴望,以及对于能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人民谋福利的改革措施的渴望。实现“更加公平”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的执政理念,必须建立起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原则的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必须深入贯彻共享的发展理念,兼顾效率和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关于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传统的发展方式也面临着深层次矛盾问题,其中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做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并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和绿色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具体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们要看速度,还要看结构、效益、质量,更要看经济运行背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从速度上看,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表现好于预期。这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从企业效益和居民收益上看,今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2.7%,增速较上年全年分别上升8.6个和14.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056元,增长9.6%。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开始提升、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发展动能有序转换。其一,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9和6.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0%。其二,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约为49135元/人,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同期增长6.7%。产能利用率回升明显,其中,煤炭、钢铁产能利用率提升较为明显,相关产业利润高速增长。其三,上半年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对工业经济助推力加大,全国有近万家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7.6%。其四,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近3年来,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8%、59.7%和64.6%,分别比投资贡献率高1.9个、18.1个和22.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4%,比投资高30.7个百分点。其五,出口增长加快。上半年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9%,增幅较上年全年回升10.5个百分点。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长19.6%,一举扭转过去两年连续下滑的局面。其六,区域协调联动效应初步显现。“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成效明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取得新进展。


  二、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需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以破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这剂良方,采取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和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积聚。


  首先,从经济发展长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处历史新方位,形成了更加系统完善的政策框架,引领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


  一是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解决了中国经济要“怎么看”的问题。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展动能转向创新驱动。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大邏辑。


  二是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解决了发展经济要“干什么”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解决了做好经济工作要“怎么干”的问题。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把该“稳”的稳住了,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就业持续增加、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改善;推动该“进”的取得了明显成效,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实现新突破。


  其次,,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为长远发展打下了牢固根基。


  一是“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现。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扎实推进,为优质产能和新动能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房地产去库存力度不断加大;去杠杆步伐稳健,企业杠杆率稳步下降;加大减税降费等工作力度,下大力气为企业降成本;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社会事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推进补短板建设。


  二是振兴实体经济迈出坚实步伐。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制造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2013—2016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8个和1.9个百分点;服务业已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农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升,农业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逐步建立。2016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2%。


  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积聚。产业结构“三产超二产”,需求结构“消费超投资”,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资源要素配置日渐优化。新产业、新产品和新业态快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较快。今年上半年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9个百分点;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态逐渐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反映出在互联网+战略驱动下,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正加速融合,带动服务业向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主要体现在新产品的产量增速远超传统产品。[2]


  再次,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一是“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比例超过40%,不少地方削减比例超过70%,工商登记改为“先照后证”;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事中事后监管持续强化;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服务不断优化。


  二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度全面革新,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削减90%;价格改革方面,由市场形成的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比例已经超过了97%;国企国资改革方面,提出了国企改革一揽子政策设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稳步开展;电力、油气、盐业、国有林区林场、公务用车制度等领域改革也在有序推进。


  三是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加快形成。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政策,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强力推进。


  四是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金融体系日渐完善,金融监管得到改进。新修订的预算法正式实施,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


  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中强调的这“两个牢牢把握”,是我们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表征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深层次问题是现有的供给结构和水平不能充分满足需求结构和水平的变化要求。从经济增长阶段看,中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期,即将进入追求健康、体面、精神享受、精致生活的文化品质阶段,需求结构和质量要求都在改变和提高,原有的供给结构和水平要相应的改变和提高。这个过程就是结构优化调整和质量提升过程。


  消费欲望提升是产品需求结构形成和升级的内在动力。消费欲望是反映人类生理特征有关的需要等级的先后次序的构成。它一般分为三个层次:(1)以生理性需求为主导的消费欲望;(2)追求便利和机能的消费欲望;(3)追求时尚和个性的消费欲望。消费欲望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对各类商品供给的丰裕程度具有不同的反应。历史发展表明,随着生产力及人均收入的变化,人类的消费欲望亦从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服务——精神、娱乐变动,从而产业结构亦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变动。因此,随着的消费欲望的升级变动,一些产业较为迅速地形成和发展,而另一些产业则相对发展缓慢、收缩、甚至停滞不前,即消费欲望变动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动。


  收入水平提高是实现消费欲望提升的现实条件。消费欲望形成的内在需求能够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还取决于收入水平及分配状况。经济发展所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差异对消费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无论从社会历史的不同發展阶段还是从世界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消费结构对比,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会相应地升级。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居民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迅速增长;90年代初开始对固定电话的需求;90年代中后期对寻呼机、移动电话的需求;21世纪初期对住宅和家用轿车的需求等。同时还表现在越来越强烈的对健康、教育、旅游、信息咨询、科技发展、金融保险、家政服务等多元化的需求,消费结构呈现不断升级的特点。


  收入分配结构对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很大影响。如前所述,消费结构的形成是消费欲望内在动力和收入水平及分配状况制约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新产品的被接受总是出现从高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低收入水平家庭这样一个过程,而产业的发展过程也应具有一个合理的成长周期。因此,一个合理的社会收入结构,应呈现高收入和低收入水平群体较少而中产阶级相对较多的特点。这样,一种新产品的出现也往往是首先为高收入群体所拥有,随着产品成本的下降和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大部分中等收入群体进入这一消费层,从而使原来的新兴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中等收入阶层的需求趋于饱和,低收入群体开始进入消费行列。但这时市场规模趋于萎缩,原来的支柱产业也逐步转变为夕阳产业。整个过程实现了消费品从高收入阶层到中等收入阶层再到低收入阶层,产业也经历了由新兴产业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到夕阳产业的过程。因此,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对社会稳定及产业转型升级有着很大影响。正因为如此,收入的分配状况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产业结构的正常发展与升级,也对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拉动产品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个人消费欲望的内在需求变化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变化,社会需求变化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通过影响产品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高增长的周期过程,形成了以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拉动工业结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一轮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增长周期,以满足居民的吃、穿、用为主。第二轮增长周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带动作用的高增长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家电产品等。第三轮增长周期是发生在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动性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增长。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然而,由于电视、网络技术和交通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交往的频繁,造成消费偏好大类趋同。对高收入者来说,大部分消费品在数量上已经得到满足,而对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日益突出,从而必然导致在生产上从批量生产转向柔性生产。由于物质生活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更多地转向休闲、文化和绿色产品,从而导致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科学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又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要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面对人民的新期盼,更加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按照时代新要求、人民新期待来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汪斌等


  参考文献:


  [1]禚明亮.深刻领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N].人民日报,2016-11-28.


  [2]韩振峰.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N].人民日报,2017-8-31.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