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中的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二十世纪末始于美国心理学界、之后逐渐风靡全球的一场新兴心理学运动的实践产物,“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在传统心理学的发展视野中,心理学家的主要任务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病理性的消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导模式。人们对心理学的第一印象基本锚定在病态、幻觉、焦虑、狂躁、恐惧、神经等负面概念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an)就指出:“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只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2〕积极心理学正是在这一使命的引领下开始超越和改变二战后人类以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人的主体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远比修复疾病更有建设性,因此它要求心理学家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欣赏的眼光去认识人类的潜能、品质和能力,倡导心理学研究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文关怀,提倡用积极的心态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通过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心理病人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普通人最大程度地开发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逐年加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愈加凸显,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深入再到强化的发展历程。但总体而言,我们的就业心理障碍调适未能及时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仍局限在忽视个体性功能的消极心理学范式,就业心理调适缺乏针对性、积极性和实效性。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心理学坚持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论,扭转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消极性,实现了心理学从消极到积极的正确转向,这种转向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水平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价值平衡
长期以来,主流心理学专注于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重点研究消极力量、消极因素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消极影响。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调适实践仍不可避免地困于“消极的囚笼”,而打开囚笼的钥匙就是把“积极”这一理念重新导入心理学视阈、实现“两极”价值平衡的积极心理学。首先,积极心理学有助于祛除传统心理学调适目标的不平衡性。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目标总体上来说是侧重于消极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和成熟的积极目标,即帮助学生在自身就业能力与客观就业环境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佳就业心理状态,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发挥个体的就业潜能,促使个体人格在就业实践中更趋成熟。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调适的目标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我们的就业心理教育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的积极应对态度,同时关注个体内在潜能,培养个体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这样的做法应该更有助于从实质上减少和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其次,积极心理学有助于矫正传统心理学调适方式的纯病理性。对具有心理障碍的对象实施医学性和病理性的诊断和治疗是传统心理学的基本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仍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回归,人们越来越认可和支持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理论、所提倡的做法,即:人是一个具有自我决定、自我完善功能的理性个体,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挖掘和激发人类自身与生俱来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抑制、消除消极心理,实现“积极”与“消极”的此消彼长。所以我们的就业心理调适也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注意从大学生个体的内在层面发展积极力量,促进就业心理障碍的标本兼治。最后,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消解传统心理学调适对象的局限性。传统心理学认为,“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健康”,〔3〕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把服务对象框定在了病人身上,排除了正常的普罗大众。但积极心理学认为要把正常人纳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研究健康人的本性、潜能、优点和价值,实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因此,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对象也应普及到占绝大多数的正常学生,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心理更加健康,从而更好地预防正常学生滑入就业心理障碍的泥沼。
二、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挖掘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力量
二战后的心理学基本以问题为中心,其主要内容就是消除人心理上和行为上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在否定人的自身积极性的前提下“修理”人的“毛病”。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性中的优点是对抗心理疾病重要的调节与缓冲器”,〔4〕开发和培养人内生的积极力量有助于人主动克服苦难和问题实现成长。积极力量是指个体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能。〔5〕在同样的负面环境下为什么有些人能保持健康的身心,始终有尊严地生活着,而有的人却成了问题人?导致这种结果分化的杠杆点就是积极力量:只有人内在内生的积极力量(如爱心、善良、责任感、乐观、勇气、意志力、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工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不是问题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既有潜在内心冲突,又有自我决定、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能力的综合系统。因此,传统心理学应改变纯粹以问题为导向的功利主义取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培养人的积极力量上,通过巩固、提升人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而且,“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6〕人类社会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一味地为了使自己不再有任何问题而保持存在,而是开始由必需性需要向享受性需要转化,趋向于使自己更完美、更舒适,社会文化对于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也是表现得愈加关注。因此,我们的就业心理教育必须及时地回应这种变化,不能再一味地把目光聚焦在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而衍生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上,而应尝试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大学生就业积极力量的挖掘上,通过积极力量的开发祛除或是抑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坚持“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7〕使心理学真正回归于社会、回归于人。
三、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提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积极解释
传统心理学基本是就问题论问题,从问题的消极性角度探讨消极性的问题,完全切割了“消极”与“积极”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久而久之造成了“消极”与“积极”在实践层面的对立和冲突。相反,“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问题本身虽然不能为人类增添力量和优秀品质,但问题的出现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优秀品质和潜在能力的机会”,〔8〕因此提倡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消极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每天可能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在眼前,如何选择对待它的态度、如何解释它的存在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态度、解释是极具个人主观性的概念,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每个人都可以对问题持有自己的理解,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解释风格,比如积极还是消极?乐观还是悲观?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告诫就是要学会从问题的坏的一面看到好的一面,从消极中发现积极,为解决问题提供积极的解释。例如,足坛巨星梅西的劣势就是身高,这使他在争抢高空球的时候明显落于下风,但也正是得益于身高的“劣势”,他获取的积极性优势就是重心低,变向、变速敏捷度无人能及。因此,世界是辩证的,凡事都有两面性,当前,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基本是把问题框定为消极性的“死问题”,并没有尝试对问题作出正向的、有建设性的积极解释。比如大学生就业中的自负心理,其积极解释可能是自信心比较强,自我认可度高;自卑心理则可能说明这个学生做人更务实、做事更踏实;攀比心理也许意味着这个学生有更强的求胜心理和自我定位要求。长远来说,能对问题作出积极解释的人在生活中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更高,抑郁更少。而且,积极的解释风格就像汽车上的减震装置,它能使人在面对问题、面对挫折时保持情感上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而不至于出现剧烈的心理波动。因此,我们要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解释出学生的优点和潜质,并引导学生尝试用积极的方式解释自身面临的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逐步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由以解决具体心理问题的工具性目标过渡到以“促进人成人”为崇高使命的高阶目标。
作者:王美多
第2篇: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影响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于1997在就任APA(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是针对二战后心理学只关注和研究消极心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患这一使命,而忽视了心理学对致力于使人类生活得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及鉴别和培养有天赋的人这两大使命而提出的。二战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变化以及战争给人们的心理和身体所带来的巨大伤害,使得心理学研究在当时的背景下更加关注哪些有心理疾病的群体,更多的研究群体心理疾病的诊治疗方法,因此积极心理学呼吁人们不应该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研究人的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人类心理的消息层面,提出要让心理学回归正常的研究轨道,要重视研究如何使正常的人活得更加积极幸福。
一、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及其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在1997年才提出来的,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且积极心理学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是因为积极心理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虽然积极心理学提出的时间较短,但是一门学科的出现必然有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因此积极心理学就是研究人所具有的内在潜力和良好美德的科学。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知道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对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就是对普通人的积极认知过程、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人格特点、创造力与人才培养等问题的研究,并致力于探索人类美好幸福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由此可知积极心理学就是要人们关注自己积极的方面,更多的注意自己积极品质的形成,而不是遇到什么事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是应该有"祸兮福之所倚"的思想。既然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那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有哪些呢?
第一个内容就是要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更加强调积极情趣体验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他们认为经常感受到高兴、情趣、满足、自豪和爱等积极情绪的人,在体力、智力、知行能力等方面都要比持有消极情绪体验或者不受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人要强很多。除此之外为了使人更深刻的体验到积极情绪,对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等也进行了重点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客观事件的一种认识和评价,也就是说当人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反映在人的心理的不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人的情绪体验,当这个人的情绪体验是积极的话,感受到的就是幸福感,反之则相反。乐观主义主要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无论面对任何对客观事件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这种情绪难免会歪曲客观事实。因此说主观幸福感和乐观主义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对客观事件的评价比较客观,幸福就是幸福,不幸就是不幸,而乐观主义对待客观事件持的都是一种积极态度,因此有时候难免于事实差距较大。但是经过研究他们证明,乐观主义的人更能够积极的面对自己的人生,更容易拥有健康的人生。
第二个内容就是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他们认为在对积极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积极的人格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独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拥有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他有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和正视环境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人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就是说别人需要他的时候他有愿意帮助别人并且拥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反之当自己需要别人的的时候别人也愿意给予他支持,并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人在生活中较看重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关系并自己所建立的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感到满意。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拥有积极的人格的人必然会具有两个发面的素质,而且善于发掘自己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因此可以说能够积极正确的认识、分析、发现自己的人,就会对人生充满信心,就会建立一种自尊、自信、自强等积极品质。如果能够能够善于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关系的人,也必然会养成仁爱、利他、责任感等积极品质。我个人认为,处在这个一个开放的时代的人们,具有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更利于他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
第三个内容就是对人的创造力与天才培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认为这种创造力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是由六种因素组成:即智力过程、知识、智力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线索,因此创造力是由这六种因素通过各种各样方式聚合而形成的。天才毋庸置疑也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形成的,这里所说的后天培养不是说要把人随意的放在一个领域里培养而是通过对人进行观察,觉察到他在哪个领域里具有更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鼓励假设性的质问、允许含糊和不明确,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进行定义或重定义等办法对其进行培养。天才的产生是与他所生长的环境有关的,生长在什么环境中可能就是激发他对这个环境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思考,因此只有生活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下的人,培养出来的才是一个利国、利民、利社会、利他、利己的人。创造力亦是如此,积极的环境不仅能够影响人的六种因素的不同聚合,而积极向上的创造力是既利于个人品质的形成,也会他人、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那么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大基本因素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教育者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受教育者,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又从何提起,由此可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我们经常用哲学概念中的主客体来说明两者的关系,但是我这里只想从主体的角度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阐述。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就是主体,但是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受教育者就是接受主体,虽然两者都是主体但是是针对不同的方面而言的,我在这里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要是为了说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观性,因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少都要带有自己的主观品质,这种主观品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具备积极的品质,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教育者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能够看到更多受教育内在潜力、美德等积极品质,受教育者则从自己的接受主体地位出发能够看到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而培养自己的积极品质。那么作为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的积极心理学也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积极指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积极心理学告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一方面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谨言慎行,特别是对那些刚刚进入高校初次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他们较之更高年级的学生可能更容易与不良行为打交道,但是我们的教育者对他们不要一味的进行批评、评定或者惩罚,使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感受不到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产生消极情绪体验,那样后果就可想而知。因此教育者应该看到受教育者身上所具有的潜能和良好品质,并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来展现他的潜能和品质,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乐观、幸福、仁爱、自信等一系列积极品质。另一方面教育者还应该注意并不是积极的培养就要无视受教育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这样也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成长,只是提倡我们首先应该先看到受教育者身上的积极品质,当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自尊、自信的时候,能够通过自己所具有的认知判断是非时我们再来矫正他们的行为,将会更容易效果也会更明显。
积极心理学也告诉作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要善于将积极品质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天性中本来就有寻求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巨大潜力,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己激活自己内在的潜力。因此受教育者不是对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的简单的接受,而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有选择的接受,因此说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受教育者才是接受主体,通过受教育者参加教育活动、感知和认识教育信息、引起内心冲突、解决内心矛盾,最后通过知行转化将教育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行为。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到处都透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主观能动性在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足以证明了受教育者如果是具有一系列积极品质并拥有潜力的话,就会更加积极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人生发展和成才的重要作用,从而会更积极的发挥自己的积极品质在吸收教育知识的同时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形成自己积极的人格,看待事物能够持乐观的态度,并不断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其潜在的创造力,最终达成成才的愿望。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出了新要求、新途径
从上文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体所进行的分析,可以认识到良好的积极的情绪和品质对教育者教学,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通过对积极心理学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现代育人新观念的背景下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自身,成为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成果,首先对我们的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要建立一支具有现代育人新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承具有时代教育义务,因此这就决定了教育者首先应该具有"育人先育己"的思想,所以积极心理学帮助教育者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积极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的创造力,并由此发挥自己育人的积极品质努力发现受教育者的积极品质,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潜力,成为一名素质优良、责任感强、乐观、具有创造性和现代育人观念的教育者。其次对我们的受教育者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要对受教育者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教育。我们知道受教育者是接受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受教育者能够获得多少知识和能力,要看自己的转化能力,这就需要受教育者要具有积极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够性,摒弃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增强自己的自我调适和抗挫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这也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只有拥有了积极的品质才能使他们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乐观的态度来接受教育内容,并积极转化为优秀的品德行为。从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
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身上认识到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体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也使我们更加意识到了提高思想者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品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何种作用,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提出也必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李占超
第3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
0引言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具备怎样的素质与国家未来的前途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应明确自身的教育任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素质,为社会培养综合型的人才。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挖掘人内在积极的潜能并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主的科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的道德品质,还可以让大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1大学生所具备的不良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对人的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总体的心理品质是好的。但在高校中还存在一些不良品质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
1.1认知偏差
主要指的是在判断他人时,由于所参考的表象和信息不够准确,导致最终的判断结果出现失误,不符合被判断者实际的情况。
1.2负性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情绪波动大,情绪丰富,反应强烈,同时又欠缺对消极情绪调适的能力。
1.3意志力薄弱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足够坚定地意志力来追求自己的理想,一旦在追求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退缩的念头,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第二,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家庭、学业、就业以及感情等几方面的问题,不少大学生一遇到挫折就无法振作起来,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1.4缺乏学习动机
在研究大学生的兴趣动机时,学习动机是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大学生在高校内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动机是强还是弱都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1.5性格品质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偏执:指的是比较敏感,即使没有证据,也会怀疑他人所做行为的动机,别人获得荣誉时内心充满嫉妒,比较自我,不愿听取别人的任何意见。(2)强迫:是指个人明知一些行为和观念的持续毫无意义,但是却不能克制地反复出现,对人和事物要求十全十美,过分拘泥细节,越是抵制越是感到紧张和痛苦。(3)攻击性:指的是长期用一种敌对心理来面对所处的环境以及身边的人事物,无论是因为环境中确实存在不利因素,还是因为自己的错觉,都会对他人感到不满,甚至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行为。
2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策略
对大学生来说,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应对各种压力,还可以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对他们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1培育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体验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感知的一种心理状态。满一地回忆过去,幸福的享受现在,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这种积极情绪体验,能使个体处于乐观、美满、愉悦的情绪中,并使个体人格处于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积极心理境界。
2.2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
高校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将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融入到教学当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澄清和调整认知。举个例子,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价值观时,高校可以组织性格运动,将各种常见性格的特点和用语制作成海报,并将其张贴在高校内。教师与学生讨论这些性格特点以及如何在学校运用这些性格特点。以“爱和感恩”为起点,锻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爱心实践。
2.3对高校内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并完善高校内的心理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高校应积极挖掘出所具备的教育资源并进行合理利用,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入到每一项工作中。高校内的各项工作包括心理教育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对家庭、高校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要素进行整合,加强四者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心理教育系统并不断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出该系统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2.4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1)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加强班长、宿舍长以及党员之间的联系,建立预防危机的机制,并让学生干部和党员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2)将该方法运用到心理咨询当中,让个体在思考为之感到幸福的事件过程中,强化他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3)加强积极心理学队伍建设,发挥团队的作用,让心理学团队为个体创造适宜的情境并引导其感受更深入的体验。
2.5加强校园内积极文化的建设
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出作用,加强建设高校内的积极文化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处在积极的文化环境当中,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的人格。
在高等院校内,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加强学习,积极掌握心理学知识,将对大学生积极的品质进行培养作为自己主要的教学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管理工作当中,为大学生营造出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作者:孙亚茹 杨娜娜
第4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分析
1.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1.1国外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这一词汇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有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来的,是为了应对消极的心理学产生的。为了宣扬这一理论他写了一本著作《积极的社会科学》,在国外掀起了积极心理学的潮流。精神分析流派的荣格也曾提出过相似的理论,对于生活意义的研究才是积极心理学的渊源。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为了治愈人们心灵上的伤害,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采取一些方法对人们的心理进行修复。比如《为了积极心理学》一文中,就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倡关注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潜能。积极心理学在哈佛设立了一门课程-幸福课,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广泛传播,人们开始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
随着积极心理的传播,国际积极心理学学会于2007年成立,随之举行了首届积极心理学大会,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领域,逐步向各个行业开始进发,教育领域也开始有了它的身影。
1.2国内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我国心理学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比国外稍晚些,开始于2000年以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是由任俊博士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中指出,积极是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含义。
积极心理的核心理念在《积极、希望、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文中指出,提出"人们应该用乐观的心态和思维去挖掘人的潜能,帮助人们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下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积极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主要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提倡人的积极心理对于那些消极心理采取摒弃的方式。
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传播,人们对于积极心理学概念理解,开始有了广泛的应用。比如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领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2.1解决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在当下高校云集的社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使大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健康、积极的环境下成长。而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反而没有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大学生因为成长等多方面因素已经不像青少年时期的懵懂了,他们有了更丰富的情感波动、思维比较活跃,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使得大学生们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一是在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由于当前的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社会不愁吃穿,家里的父母对孩子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一种态度,导致他们过度的依赖父母。缺乏自主意识,在自理能力方面很差。二是抗压能力差。表现在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受到一点不如意就会产生暴躁的情绪、要不然就是自怨自艾,对于解决不好的问题甚至会选择轻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一种消极的面对问题的做法,所以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得到重视。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反思,积极心理学在应用中可以带给我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待事情上采取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民经济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央电视台在一次采访节目中,对于人民幸福感做了一个调查,人们见面都会问一句"你幸福吗?"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在不同阶段与幸福指数的关系也是不同的。在人均生活水平较低的时候,GDP的增长使人民幸福指数上升,GDP与幸福指数呈正相关。而当GDP不断上涨,逐渐开始不能带给人们幸福感,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负相关的趋势。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什么人民的幸福感开始下降了呢?这主要是由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满足不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这种物质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很不利。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注重人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为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活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人们的生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要关注他们是否处在一个幸福的环境之中,让他们懂得在积极健康中成长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去,有利于使学生在思想上积极向上,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发展。
2.3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道德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深入大学生的思想,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走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深化,培养学生积极的行为习惯。
3.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往的教育模式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分离,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一味的灌输知识、批评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比如一些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或者是非健康性问题,这是要进行区别对待的。需要教育工作者采取积极心理学来引导学生转变当前的一些不良的观念,采取一些积极肯定表扬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人性化的教育学生,使大学生能够形成积极良好的心态。
3.2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在校期间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思想教育的活动,通过一些活动的互动开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弱项。思想教育活动不应是那种纯教育式的学生被动的听,而是让学生参与进来。开展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在玩中学习"寓教于乐"。
3.3营造思想政治的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使大学生们不再抗拒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关系上就要变得融洽,师生在课堂上的一种身份在课堂下可以变成朋友,这样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对其进行一些积极的引导,使他们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
4.结论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让人幸福的学科,提倡人们去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分析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能够积极的面对生活,在处理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胡晨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